浴佛节、端午节、雨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1&rec=202&run=13

  浴佛节。四月八日为浴佛节,又称龙华会。传说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
佛教僧众和信徒有用水罐浴佛像的礼仪,谓浴佛、灌佛。浴佛始于东汉,三国时吴
地已具有相当规模,六朝时荆楚地区每逢四月八日寺庙都用香汤浴佛,到唐宋时遍
及全国,至今寺庙仍有举行。
  旧时,山东大部分地区都在浴佛节这天举行浴佛会和庙会,以泰山庙会最盛。
冠县醮设泰山行宫,碧霞元君祠也有会场。人们争先恐后地进庙祈祷,称之“朝山
进香”。莱芜地方的善男信女于这一天到泰山烧香许愿。此日又称为“伺候伙计日”
、“伙计放工日”,所有长工于这一天休假,主家为之发放少许工钱,赠送手巾、
席帽、扇子等小礼品。浴佛会期间,许多戏班鸣锣开场,粉墨登台,吸引更多的观
众。邹平在黄山上举行的浴佛会,也十分热闹。黄山上的玉皇殿、斗母宫和菩萨庙
香烟缭绕,香客络绎不绝,纷纷叩头烧香,请仙还愿。日照等地游山寺,取松花干
作糕,以避瘟疫。黄县(今龙口市)在浴佛节这天,新媳妇要买两条加吉鱼送给公婆,
以表孝心。

  端午节。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节、端五、端阳、重午、蒲节、天中节。
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最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战国时的伟大诗人屈原。山东
农村多不知屈原是何许人,他们却说过端午是为了纪念秃尾巴老李。曲阜孔庙称端
午节为家节,节日不拜庙,只祭祠堂和慕恩堂,由衍圣公夫人主持祭拜。各府本家
亲朋皆互送粽子为节礼。
  端午节之日,山东所有地区普遍在门口插艾。鄄城民谣说:“端午不插艾,死
了变个老鳖盖。”除了插艾外,泰安和胶东部分地区还加插桃枝,德州还加挂纸葫
芦。据说,桃枝和葫芦可以避邪。诸城一带,除了插艾以外,还用一束艾抽打屋内
旯旮,边打边说:“今日端午节,蝎子你听着,只许墙上爬,不许把人蛰。”长岛
县大钦、小钦、南隍城、北隍城诸岛渔村是保留端午节古俗最多的地方。在这些地
方,农历五月初一日人们即在大门上插艾、插桃枝,并在大门坎上贴一双剪纸黄牛,
有的在牛身上贴“天下太平”四字,有的在牛身上写字:“我是天上老黄牛,到人
间不吃草,专吃五鬼和忧愁。”至五月五日,家家再次在大门上插艾、插桃枝、挂
纸制或布制的桃或孙悟空,下缀蒜、黑豆和五色布条,于大门门板上贴剪纸桃、虎、
鸡、葫芦,门框上贴宝剑。同时在所有门窗上插艾与桃枝,贴葫芦、鸡、虎、蟾、
桃、五毒(剪刀剪蝎子)等剪纸。插挂的艾棵,必于节前一日黄昏后黑暗中至山野拔
取,俗名“摸艾子”。五月五日日出之前往山野“抹露水”,取艾与“五样树头”,
蓄以为药。捉疥蛤蟆一只,将墨一锭塞其腹中,干后用以研墨涂疮疖,俗传有疗效。
小孩带“五毒兜”,手脚拴“禄寿线”(五色线),两肩系山桃或荷包(有桃、鸡、
人等)垂于背后。
  全省各地在端午节这天都给儿童的手脖、脚脖或手指上缠上五色线,叫做长命
缕、拴命线、五丝。日照则缠七色线。从缠上之日起,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
来扔到雨水里。临清给七岁以下的男孩戴“符”(用麦秸做的土项链),给七岁以下
的女孩戴石榴花,以纪念诗人屈原(屈原投江,正是石榴开花时)。临朐、滕州等地
的妇女小孩习惯戴香布袋,花布缝制的香布袋中装有许多中草药,戴在身上,玲珑
可爱,香味扑鼻,据说可以驱瘟避邪。诸城一带的小孩习惯戴荷包,男孩戴的荷包
形状象锄头,意在引导孩子学锄地;女孩戴的荷包里插有花针,意在引导孩子学针
线。还有少数娇贵的小孩戴五毒兜(兜上绣有蝎子等五种毒虫),意在以毒攻毒,确
保健康。临清的小孩在端午节这天都要穿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帮上用毛笔画上
蝎子等五种毒虫,意思是诗人屈原的墨迹能杀死五种毒虫,使儿童免受毒害。德州
的男女老幼都要戴艾,当地俗谚说:“端午不戴艾,死了变成猪八戒。”
  端午节一般不举行祭祀活动,只有临朐举行祭祀蚕姑仪式。在蚕姑像前,供上
鸡蛋水饺,然后焚香烧纸,祈求蚕茧丰收。
  端午节的早晨,文登、乳山一带习惯用多种鲜花浸泡的水洗脸。即墨则用露水
洗脸,少年儿童早早起床,带着毛巾到春苗地里采露水,同时采摘青蒜和小白菜。
据说,吃了端午的菜,可以去百病。如果能在端午节的早晨捉到蛤蟆等小动物,那
就更高兴了,据说此时的小动物都是仙丹妙药,包治百病。
  端午节这天,全省几乎都吃粽子和鸡蛋,有些地方还喜欢喝雄黄酒,儿童不喝
酒,便在耳朵和鼻孔里抹上一点。招远、诸城一带的妇女也喜欢用雄黄涂抹耳鼻,
意在驱邪防病。

  雨节。五月十三日为雨节,又称下雨节、竹醉日,传说是黄帝诞辰。山东
民间又传说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鄄城传说,这天还是关公单刀赴会之日,赴会之
前要磨刀。梁山传说此日“关公磨刀斩小妖”。临沂传说,这一天一般都有雷声,
乃是关老爷的霍霍磨刀声。淄川传说,“五月十三,关老爷磨刀杀许三。”磨刀要
用水,所以要下雨。这天往往下雨,所以民谣唱道:“大旱不过五月十三。”
  民间以为,如果五月十三这天不下雨,而且骄阳似火,说明这一年一定是大旱
之年。旧时,一些地区往往举行祈雨仪式,以郓城最为隆重。郓城上至知县,下至
百姓,都要参加祈雨仪式。县志记载,从明代以来,有几十个知县祈过雨。民间祈
雨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是请大王、佛爷和关老爷显灵。民间把宋代因不满贾似道
当政投水而死的谢绪尊为大王。据说,他生时关心人民疾苦,死后,百姓有求必应。
请大王显灵的仪式十分别致,人们把一条小蛇放在铺着黄表纸的盘子里,供在神棚
里,然后焚香烧纸,叩头祈祷。请关老爷显灵的仪式比较复杂,也比较常见,把关
帝塑像搬到烈日下曝晒一段时间,然后用水浇湿塑像。如果塑像太大,不易搬动,
就代之以“扫佛”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