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社、寒食、清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1&rec=199&run=13

  春社。社日是祭祀土神和五谷神的传统节日,时间分别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
个戊日,约当春分和秋分后,故有些地方以春分为春社,秋分为秋社。土与谷的关
系密切,社稷经常联在一起,代表国家,祭土神同时也祭谷神。旧时,社日村民结
成一伙,吃社饭,喝社酒,据说社酒可以治聋。有的地方社日习惯吃面条,称为社
面。鲁北地区祀先祖,调社饭。吃社饭时充满着村民和睦欢乐气氛,无论品阶,以
长幼为序;不管贵贱,食物平均分配,聚众痛饮,扶醉而归。有的地方还聚钱演戏
以祈丰年。据清咸丰九年《金乡县志》记载:“金邑旧有里社坛三十三。明制,乡
村每里一百户,立坛一所,祀土谷之神,祈祷雨。每岁一户,轮当会首,春秋二
社,约聚祭祀。祭用一羊、一豕、果酒、香烛,祭毕会饮。先令一人读抑强扶弱之
誓,其词曰:‘凡我同里之人,各遵守礼法,勿恃强凌弱,违者,先共制之,然后
经官。或贫无可赡,周给其家,三年不立,不使入会。奸盗诈伪,一切为非之人,
并不许入会。’读毕乃序饮。”
  寒食、清明。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
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
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
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
为“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总称“三冥节”,有城隍出巡的仪
式。
  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山东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一般叫清
明,少数地区叫寒食节,但过节却是在清明这天。垦利地方自清明节前三日算起,
称“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日为清明,人们于这四天内扫墓、
踏青。鄄城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又称清明节为“鬼门关节”。
  扫墓是清明的一项主要活动。旧时,泰安的扫墓仪式比较隆重。男主人挑着四
个小菜和水饺到祖坟,先将祭品供上,然后焚香烧纸,洒酒祭奠。招远、即墨、临
朐、临清等地扫墓时还要给坟墓添新土。据说,这是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
水,实质上是对祖先的怀念。多数地区是在清明这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
食这天扫墓,而龙口、博兴等地则在清明前四天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扫墓。
  由于把寒食清明合而为一,清明这天,有些地区习惯冷食。即墨吃鸡蛋和冷饽
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莱州以三月三日为寒食节,俗称为“
穷节”,只吃高粱米粥和菜饼子。民间传说此日秃尾巴老李回家为母亲上坟,家家
皆不准烟筒冒烟,不然会遭雹灾。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可以明目。鲁
西南习惯吃用柳枝煮的带血的头生鸡蛋,据说能治好痨病和哮喘病。梁山、东平等
地以菠菜、杂粮蒸制面食,名为“多打”,取多打粮食的吉意。诸城与众不同:早
饭单饼鸡蛋,午饭水饺,晚饭全家喝团圆酒。德州在清明节这天习惯“吃伙饭”,
兄弟数人议定在某一家吃饭,饭后再去扫墓。威海、栖霞、龙口等地合族公祭祖坟
后,同吃祭余的馒头和菜肴,谓之“房食”或“枋社”。
  清明节山东各地都插柳条、松枝,据说是纪念介子推。泰安家家户户插柳条,
并给狗戴上柳条圈。民谣:“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即墨则习惯戴松枝,寓
意要象松柏一样兴旺。临沂、诸城却用柳条、松枝在墙壁等处轻轻抽打,边打边说:
“一年一个清明节,杨柳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蜇。”
  清明踏青在山东极为普遍。临朐、滕州的儿童一早就到村外踏青、放风筝。有
的用柳条做成口哨吹,哨声十分动听。有的地方,儿童仰脸大口呼气,据说可以泄
内火。大部分地区都有打秋千的习惯,潍坊地区的秋千有三种:一种是直秋千(适
合老年人玩),第二种是转秋千,第三种是翻秋千。即墨比较重视清明节,这天人
们一起床就换上节日服装,特别是妇女,个个打扮得漂漂亮亮,到处串门,先看新
媳妇坐寒食(新媳妇要象举行婚礼那天一样在炕上坐着),然后去打秋千。秋千甩得
高,意味着生活过得好,所以大家都你争我抢,兴高采烈地打秋千。这一天,妇女
玩得十分痛快,因此,当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说法。
  博兴的姑娘要在清明这天做“巧巧饭”,姑娘们自愿结合,三个一组、五个一
伙地一起做。大家凑足了挂面、鸡蛋,带上炊具来到村外,有的砌灶,有的拾柴,
然后烧火煮面条,做好以后,再往锅里扔进一些用秫秸做的女工用品,然后就餐。
俗传谁要是吃到女工用品,谁就会心灵手巧。吃完巧巧饭以后就去看柏树开花,谁
看见了柏树开花,谁就会交上好运。最后到麦田里“踏青”,据说,“清明踏了青,
不患脚疼病”。
  清明(或三月三)胶东地区妇女有蒸面燕的习俗。面燕,古称“子推燕”,大约
早期是纪念介子推的,现在却成了春天的象征。栖霞的面燕古朴自然,莱州的面燕
精巧多样,每个面燕都彩画得五色斑 ,口中衔一块小红布条,栩栩如生。人们往
往以画面燕来评论妇女的巧拙。鲁北地区有儿童斗鸡蛋的习俗。斗蛋原是南北朝时
的古俗,宋代就已不多见,山东却传承至今。滨县(今属滨州市)儿童,在寒食这天
把家长分给的熟鸡蛋拿到街上,找同龄的小伙伴,互相以蛋的尖端用力顶住,谁的
鸡蛋破了,谁就为输,换一个再斗,你推我顶,以为笑乐。
  齐河、博山等地,在清明这天要煮上一锅小米干饭让牛饱餐一顿,以犒赏它一
年的辛劳,谓之“饭牛”,有“打千骂万,清明一饭”之谚。临清等地用小米稀饭,
长清等地用菠菜汤,长岛等地用高粱米饭,有“打一千,骂一万,熬到清明喝稀饭”
和“打一千,骂一万,清明节下吃干饭”等不同的谣谚。海阳这天不仅给牛而且给
驴、骡、马等大牲畜每头一个玉米面饼子,这叫做“打一千,骂一万,清明节,管
顿饭”。这天所有的牛都不使役,也不准打骂。
  如果三月三过清明,即墨有两个忌讳:一是青年妇女都要出去躲一下,据说凶
神要下凡抓俊闺女;二是结婚第二年的媳妇要回娘家去,叫做换还寒食。临沂则忌
讳妇女回娘家。莱阳等地忌热食,据说,“清明不冷食,冰雹下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