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灯节、走百病、邀厕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1&rec=196&run=13

  渔灯节。是渔村特有的节日,流行的地区甚狭,最盛的是蓬莱市大季家镇沿海
初旺、山后陈家、山后孙家、山后李家、山后顾家、芦洋六处村庄。他们节期不同,
初旺等三处村庄为正月十三日,芦洋等三处村庄为正月十四日。节日的主要活动集
中在过午一两个小时内。到时,村中鞭炮锣鼓齐鸣,各渔船全体船员夹在大型秧歌
队中向渔港码头进发。其时,所有停泊在港湾中的船只都遍插彩旗。秧歌队到码头
后作狂欢表演,与此同时各渔船船长率船员登船,在船头、船尾、各舱送灯,然后
于船头设供,燃香致祭。供品中必有猪头,猪头上涂猪血,名为“发血财”;供品
中又必有鱼,取“有余”之意,鱼以大为佳,寓意“大大有余”。祭毕,于船上大
放鞭炮,有亲友来贺,亦携鞭炮于船上燃放,名为“送鞭”。至晚,又送灯于海边,
或扎小船载灯,任其飘往大海深处。80年代后期以来,蓬莱渔灯节活动规模越来越
大,吸引了国内外旅游者,形成了一个民俗旅游项目。

  走百病、邀厕姑。正月十六传统风俗活动有走百病、灸百病、邀厕姑等。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
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病,摸钉求子,直到夜半
始归。德州妇女登上南城门,走到大寺阁,俗谚:“爬爬城,不腰疼。”黄县(今
龙口市)妇女走百病必须过西关的月牙桥。莒县农村男女老少这天都要到野外走一
走,谓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长在,永不衰老。鄄城的人们一大
早就到村外散步,甚至骑上牛马驴骡在大路上奔跑,谓之“跑百令”,谚曰:“跑
一跑,不见老”,类同走老貌。有的地方人们登高远眺,有的去林墓前灸翁仲,也
有的人在家灸衣带,谓之“灸百病”。潍县(今潍城区)的走百病最有特色,十六日
这天,妇女进香到东北城上的真武祠,先在暗中摩弄真武大帝陪神赵玄坛所跨的木
虎,俗称“老猫”,据说摸摸老猫,一年不生疾病;又在神祠庭前以艾灸左右两个
石人,据说灸石老、石婆,一年不生疮疖,总称“跑老猫”。民国修《潍县志稿》
中有一首《潍县竹枝词》说:“新正节始过元宵,结队城头跑老猫,为乞一年百无
病,艾香争把石人烧。”高密等地树禾秸为九曲黄河形,儿童在迷宫般的通道中奔
跑嬉逐,称“跑黄河”。邹城市的人于十六日往孟庙康熙碑亭摸驮碑的,当地
有谚谣:“摸摸的头,永远不知愁,摸摸的腚,永远不害病。”
  邀厕姑又称邀紫姑,早见于刘宋时期的《异苑》,唐代李商隐有“紫姑神下月
苍苍”之句,苏东坡在《紫姑神记》中说,神本莱阳人,姓何名媚,字丽娘,嫁为
寿阳李景妾,因不容于嫡,常役以秽事,于正月十五吊死厕中,后以为神,妇女作
其形邀之卜休咎有验。过去山东各地都有请紫姑的风俗,时间多在正月十六,也有
在正月十五或此前的任意一天,形式因地而异,多是年轻姑娘媳妇们的游戏。多数
是用炊具扎制成人形骨架,以木、葫芦饭勺或条编笊篱为头,画上眉眼,戴上花,
披上女子衣裤。至夜间由众女子带到厕边或栏边烧纸请神,乞愿,或问婚姻,或问
蚕桑,以紫姑点头与否定吉凶。紫姑神也有用纸扎或剪的,纸剪者用筷子抬着,看
其动静。
  类似邀厕姑,招远、龙口等地还有请簸箕姑娘的习俗。正月间,未嫁少女相约
数人,取一簸箕,放上一碗水、一杆秤、一面镜子,众人用指顶起簸箕,口中念道:
“正月初一(或十五)百草灵,我请簸箕姑娘来算命,清是水,明是镜,戥子不灵问
到秤,问一问婚姻动不动?”谁问谁就念叨一遍,如果水在碗里跳动,即表示可以
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俗传正月百草灵,故笤帚、簸箕、针、苇之类皆可为卜。
  在淄博一带,正月十六家家户户都去河里挑水做五色饭,即用五种颜色的粮食
煮成稀粥,据说吃了五色饭不患头痛病。临朐等地的小儿女,这天以五色米杂七孔
针(一种植物)煮粥做巧饭,谓之“增智”。临沂、淄博地区的一些少女,这一天也
做“乞巧饭”。她们先在村中挨家挨户地“讨米”,凑足一两碗后,自带炊具到河
边淘米野炊。巧饭做好后,先祭河神,再喂鱼虾,最后大家一起吃,吃前还唱一些
歌谣,据说姑娘吃了乞巧饭就会心灵手巧。吃乞巧饭的风俗,更多见于七夕。
  滕州一带,正月十六日这一天,习惯把出嫁未久的姑娘接回来,俗称“叫闺女”
。叫闺女必须是娘家的人亲自到婆家去接,一般是兄弟、姐妹或侄子。平原富裕人
家套马车,山区赶毛驴,贫寒人家推独轮车,拉地排车或徒步。这时闺女住娘家可
住十天半个月,但必须在二月二以前返回婆家。其他地区这天也有走娘家的风俗,
但不一定由娘家接,有的是女婿送,路上对对双双络绎不绝,好事者聚在村头路边,
指指点点,称“看新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