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亲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1&rec=166&run=13

  迎娶礼仪,通常称为喜事、将媳妇、娶媳子,婚礼之前要请亲戚朋友或街坊邻
居共同来帮忙。主持操办喜事的头目称为总管,或称大总管,为了与办丧事的总管
相区别,亦称红总,由他按照主人家的意图来安排各项事宜,诸如写对联、下请柬、
启用车轿、请乐队、厨师、帐房先生、勤杂人员、安排迎亲、送亲、宴客等等。这
场喜事办得是否红火热闹,主人家花钱多少是否得当,亲家宾客是否满意,礼仪是
否周到,就全看红总的能力了。所以,红总是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一般由村里懂得
这套礼仪的长者来担任。婚礼之前还要下帖邀请客人,有的客人不搬不来,那就要
用马车、地排车或者胶轮小推车去搬。至此,结婚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娶亲是整个婚礼过程中最有情趣的环节,旧时临娶的前一天,新郎要换上新装,
鼓乐相随绕村挨户行礼,称为行家礼,意思是恳请亲邻在婚娶的日子里多多帮助。
有的地方只给本族的人家行礼,谓之演家礼。东平县的男子,在迎娶新妇的前一天
到亲友家行礼,谓之告冠,而亲友送礼亦谓之冠敬。无棣将婚之夕,婿衣冠谒家庙;
陵县将婚者,成人冠服,拜父母兄弟姊妹而已;桓台将婚时,着成人冠服,告庙,
拜父母、叔伯、兄、姑及姊,并宗族长辈、乡先生;泰安、东阿都以婚礼为冠礼,
即婚娶为成人,未婚为童子。
  婚礼的前一天,女方家里的亲朋也都到齐,为新娘暖嫁,或称暖轿。暖嫁就是
晚间请一班吹鼓手吹打一番,有的还要请一小戏班来清唱几出。这天晚上,新娘要
向父母行“辞娘礼”,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临沂一带习惯“送亲”,婚礼前一天晚
上雇的轿子就来到女家。轿夫们一起参加暖嫁,这时要盛情款待,让他们在第二天
能把轿子抬得稳当,不颠不晃。莱阳一带,在婚礼前一天下午,男家把轿子送往女
家。送轿子时,新郎先在轿里坐上十几步远,然后再下来,意思是压压轿子。
  娶亲之日,礼俗繁多,迎娶新娘过门是首要的一项。山东各地,在迎娶方式和
迎娶时间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迎娶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新郎亲自
去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也可以称为迎亲;第二种是新郎不亲自去,而是派其
兄弟或叔侄到女家接新娘,可以称之为等亲;第三种是男家不派人去女家,而是由
女家把新娘送来,可以称之为“送亲”。迎亲在有的地方称为“大娶”,多为有钱
人家所采取,生活富庶地区的一般人家也常采用。等亲和送亲有的地方称为“小娶”
,适宜于一般家庭的经济状况,临沂、济宁、泰安、淄博、滨州等地区,大多采用
此种形式。梁山贫寒人家娶亲多数乘车,仪式简单,俗称“一车二牛俩灯笼”。迎
娶新娘进门的时间,一般都在中午,但曲阜、泰安、博山等地却在子夜,日照等地
多在午后。中午娶亲者,早晨最先来到办喜事人家大门前的是吹鼓手,他们用大杆
号对着主家的大门鼓吹一通,这在龙口叫“鼓门”。主家听到号声,便开门将吹鼓
手迎进家里,再去“鼓洞房”。稍事休息以后,便开始奏乐。乐队一般有粗细两班,
轮流演奏,有时还夹有戏曲清唱。这时,轿夫抬着花轿,带着旗、锣、伞、扇、灯
笼等各种执事来到门前,帮忙的人也陆续就位,院里院外喜气洋洋,一派欢乐景象。
早饭吃过喜面后,迎亲的花轿即要起程。新郎换上新装,从前多是身穿长袍马褂,
头戴瓜皮帽或者大礼帽,胸前别上一朵大红花,坐进轿子。迎娶的轿子有两乘,新
郎乘坐的叫“官轿”,准备给新娘坐的叫“花轿”。迎亲花轿不能空着,一般要找
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压轿,俗称为“压轿童子”,或称“压轿孩儿”、“压轿生”
,轿内还要放上一只大公鸡,轿门上要贴写有“吉星高照”的红符,执事的大扇上
也要写上“小登科”的字样。日照地方娶亲的轿后紧随人员抬“上头礼”。一切就
绪,三声炮响,几棒锣鸣,粗细乐齐奏,迎亲的队伍便浩浩荡荡地启程了。
  德州在迎亲的这一天,男家要写好迎亲帖,迎亲队伍由一人肩挎红带持迎亲帖
前导,吹鼓手高奏喜庆乐曲随后,旗锣伞扇两边排开紧跟,新郎不坐轿,而是骑在
高头大马上,帽插金花,走在仪仗之后,最后4人抬的花轿抬着“压轿孩儿”和大
公鸡。到女家门前,在鞭炮声中,花轿门向喜神方位落定,有人拿着钱请压轿孩儿
下轿,执事人员具“迎亲帖”领新郎去会岳翁。龙口迎亲的花轿是两乘,新娘的花
轿装饰得更加华丽,里面没有压轿童子,而是放一脸盆,盆里有个大饽饽,上插几
朵准备给新娘上头的红绒花。新郎去时上轿前要咬一小口饽饽,上轿时吹鼓手先吹
大杆号,然后粗细乐齐奏。鄄城的平民百姓,多用太平车迎亲,车上扎拱形车棚,
前头用红毡遮蒙,后头用被单遮蒙,车前拴一只大公鸡,一人执鞭驱车,一人肩背
褡裢沿途鸣放鞭炮;娶女婆一人,上车时携带“上头盒”,内装新娘嫁衣、冠饰等
物;另有挑灯笼者4人,所有去迎娶的人员胸前以及拉车牲口的额前,都系一红布
条,以示吉利,车进出村庄必依规矩,即“出东进西”。同时,新郎不去迎亲,娶
亲车出村后,即身着新装,拜祖先,拜父母,拜亲邻。新娘的嫁妆是在迎娶当天的
清晨派人送往男家的,途中不得与娶亲车相遇,故须绕道而行。
  花轿到女家门前,吹鼓手要吹打“鼓”女家的门。旧时黄县迎亲的轿子在女家
大门前一停落,女家便特意将大门关闭,把新郎拒之门外,名曰“憋性”。于是吹
鼓手用大杆号对大门吹一通,粗细乐和大锣吹打一阵,如此重复三遍,谓之三吹三
打,意思是叫女家开门请新郎进去。三吹三打以后,女家的好事者和小孩子们在大
门叫新郎唱歌,否则不准开门入内。这时男家的夹毡客和女家的送亲客从中替新郎
周旋说情,请求放人。有的长时间不能开门进屋,新郎怕误了吉日良辰,只好唱几
个歌以满足大家的要求。
  新郎进入女家后,有的要拜女方的祖先和家长,有的稍事休息,便端上酒菜,
由送亲客陪着边吃边谈,等候新娘梳妆。新娘在上轿前要穿嫁衣,有的还要“开脸”
和“上头”。山东各地开脸和上头的时间并不统一,有的地方早在“送日子”订下
婚期后就上头,有的地方则在上轿前或者入洞房后上头,有的上头和开脸一块进行,
有的则在婚后第三天才开脸。所谓开脸,就是用红线把脸上的绒毛绞掉;上头,则
是把发辫绾成髻,这些都是新娘由姑娘向媳妇转变的标志。上头时,通常要坐在马
鞍上或者圈椅上,取“马上来,轿上去”荣华富贵之意。新娘梳妆打扮,一般由公
婆、夫婿、儿女皆全的中年妇女代劳,除上头、开脸外,还要穿上新嫁衣。嫁衣要
上下一身红,通常喜棉忌单,遇夏天出嫁也要在腰间缠一缕棉絮,据说是为了表示
“儿女厚实”。许多地方的新娘是凤冠霞帔、绣花鞋,满头珠花和金银首饰(不少
人家是租借来的),最后搭上蒙头红。费县、蒙阴一带,新娘在绣花鞋外还要套一
双用黄绫子做的软鞋,谓之“黄道鞋”,此鞋在进婆家门时,有人扯去给小孩做帽
子。上轿前,新娘手里也要拿些东西。德州的新娘,左手拿柽子,右手拿酒壶,怀
里揣着黄铜镜,柽子、酒壶表示过门后勤于纺织、体贴丈夫,黄铜镜称“照妖镜”,
可以驱邪。泰安的新娘,手里要拿手帕、小镜子等物品,怀中要揣一些制钱、手帕
等,手帕是准备路遇娶亲的花轿时,与对方交换礼物的,制钱是过井、河、庙等扔
出来敬神的。胶东一些地方的新娘,手中拿小手帕,里面包有各种花样的面制品,
还拿着镜子、葱等。葱,谐音聪,到婆家后要扔到房顶上,面制品是过桥时扔到河
里敬神的,手帕则和泰安一样,是与路遇的新娘互换的,有的还互换戒指等。
  新娘梳妆打扮收拾完毕,吹鼓手高奏喜乐,新郎在送女客的陪同下,拜辞了岳
父母,女家为其十字披红。有的新郎再到新娘闺房隔帘行礼,送女客代为还礼。有
的新郎再到新娘闺房隔帘对面冠笄,然后新郎先行上轿。新娘由其兄弟用圈椅抬出
闺房,送入轿内,意思是脚不沾娘家的土。胶南、日照一带新娘由“嫁女客”搀扶,
踏红毡或花席入轿,若遇雨天,必由兄或弟背入轿中。临上轿前,母女分离,难免
要哭上一场。新娘口里要含一口饭,或者含一口宽心面,吐半口,留半口。据说吐
的多了娘家富,留的多了娘家穷,另半口主婆家的穷富,这往往使新娘左右为难。
有的地方新娘要从其母亲兜里抓一把钱,抓多抓少意思与吐饭一样,也有以粮食代
替钱的。龙口在新娘上轿后,要把两个瓷盆分别送到新郎和新娘的轿里,新郎轿内
的盆里放两个面做的桃子和两面镜子,象征健康长寿。另外,龙口还有新郎窃物的
习俗,即在酒宴结束时,新郎趁人不注意,偷偷地拿一只酒盅和一双筷子带回去,
取意为婚后早生忠孝之子。博山一带,新娘是“抢”上车轿的。结婚之日,新郎带
车带轿,跟着一帮人到女家去“抢亲”,新娘的兄弟背着她跑,伴娘在后面卫护,
新郎则带人追赶,经过一阵象征性的争夺之后,才把新娘“抢”上轿子。新娘上轿
后,许多地方都有泼水的风俗,谓之“嫁出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临朐是新娘的
弟弟妹妹们去给她送水,也称送汤,是新娘临出嫁之前享受的最后一次手足之情的
伺候。有的是新娘的母亲或其兄嫂,把一瓢水泼在门外,据说是表示嫁出的女儿象
泼出去的水一样,再也收不回来了,隐藏着母女怜惜之情。
  待新郎、新娘在轿中坐稳后,轿头便喊号起轿,两顶轿子同时抬起,娶亲的队
伍就返回婆家。有“送小饭”习俗的地区,肩挑小饭的人先行一步。所谓小饭,就
是一木盘生水饺,一木盘生面条,外用红包袱包住,用勾担一头一个挑着,送到男
家去,再煮得半生不熟地给新郎、新娘吃。与之相应的还有“送大饭”,即用食盒
抬着酒菜,供“ 饭”用。娶亲的队伍一般都比较庞大,走在最前面的是撒喜帖的,
遇到桥、井、庙宇、拐弯处,都要贴一个喜字帖。有的地方帖上写着青龙,谓之撒
青龙帖。胶东有的地方,前面走的是夹毡客,手拿红毡,凡遇庙、井、桥等,均用
红毡一挡,让花轿过去,类似撒喜帖。后面是两面开道的大锣、旗、伞等仪仗,接
着是两乘轿子,官轿在前,有粗乐队伴奏,花轿在后,有细乐队伴奏,花轿两边由
送亲者扶持,俗称“把轿杆”,最后是送客的轿车。娶亲的队伍,路上不能落轿,
经过村镇要鸣锣奏乐,吸引人们夹道观看。旧时结婚称为“小登科”,不仅准许无
功名而官服冠戴,就是县太爷的官轿遇到娶亲的队伍也要让路。娶亲的途中若遇上
出殡的,并不躲避,谓之“白头到老”;若遇上另一娶亲队伍,两个新娘交换礼物,
有的日后还当作亲戚走动。日照、海阳等地,村中若有数家同日迎亲,新娘子都要
抢先过门,谚称“来得早,过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