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1&rec=123&run=13

  山东村庄一般叫村、庄、疃、屯,梁山地方有的叫“那里”,东明黄河沿岸村
庄往往叫“占”。村名多冠姓于前,如张家村、王戈庄、赵疃、于家屯、路那里、
王占等,反映出从前家族聚居曾是普遍现象。村庄的命名,多有反映当地风俗状况
的。有以寺庙为村名的,如四女寺、抬头寺、崔家庙、双庙、天官庙、五神庙、天
爷庙、杨和尚寺;有以旧时驻军名称为村名的,如靖海卫、乳山寨、海阳所、黄河
营、七级营、东烟墩;有以地理形势为村名的,如孙家洼、唐家泊、孙家河沟、小
河口、八里湾、沙窝、海子、口子、圈子、椅子圈、丁家夼、后沟、黑石嘴、杨家
滩、山前徐家、山后邹家、鹰口王家、岙角石、岱崮;鲁西多平原,村中有楼很显
眼,以楼名村者极多,如焦楼、月山楼、胡楼、苗士楼、杨楼;以建筑物为村名的,
如袁桥、土桥、塔坡、四角棚、石板台、亭子口、白塔;沿大路村名多馆、驿、店、
铺,如黄山馆、东渡口驿、饮马店、河店、三十里铺;有以村民职业特色为村名的,
胜似广告招牌,如茶棚、豆腐张、菜屯、孙家纸坊、香坊、拳铺、鹁鸽李、缸儿姚
家、打驴蹄张家;更有以传说作村名而成系列的,如栖霞县有山名凤凰顶,传说古
时凤凰在这山上跳了三跳,叫了三声,于是现在有东三跳村、西三跳村、东三叫村、
西三叫村。80年代地名普查时,山东各地普遍建立了村名碑,刻石立在村头或村边
大路口,村名碑碑文,有的记村庄起源、族姓变化,有的记革命历史,还有的兼记
本村大事和历史名人。鄄城县旧城镇村名碑碑文记:“春秋时此地系卫国鄄邑,鲁
庄公十四年单伯会诸侯于此。曾为兖州、濮州、鄄城县、鄄城国、濮阳国故地原址。
明景泰三年因河患濮州治所迁于王村,故城址遂称旧城。”北桑庄村名碑碑文记:
“清乾隆年间,郭氏族迁此建村,植桑种花,曾名桑花园,道光间更名为桑庄。
1978年改称今名。”蒜张楼村名碑碑文则记:“明初张氏族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
名张楼。嘉靖年间,进士张崇恩有地千顷,与长工掐蒜食之,进士笑曰:‘蒜张楼
矣。’故得名。”所记内容不同,行文风格不同,资料都十分有用,村名碑之举有
功于后世。《利津县志》设“村名考略”一章,内容丰富堪称典型,如记豆腐巷子
村:“清代,此处有刘、隆、赵三姓居民建成一条小巷子,取名‘三姓庄’。因居
民多数以卖豆腐为业而称‘豆腐巷子’,‘文化大革命’中曾改名‘红卫’,1981
年恢复原名。”记船王村:“明朝初年,王氏一家由直隶枣强迁此立村,因村址紧
靠大清河(今黄河),居民以养船为业,故名‘船王’。”
  山东的村庄,房屋多相毗连,左邻右舍接山连墙,对户而居,只隔一街,和东
北的远屯独院、南方的散居一冲十数里都成强烈对照。平原、要道往往有千户大村,
各县都可举出三大村、四大村的例子。莱州西由镇,自然村相连,形成了东西十里
长街。
  村庄内的道路,大的叫街、街道,小的叫巷、胡同、夹道、弄子、箭地。鲁东、
鲁南地方村中心或村头,都有公共水井。旧时,村中心大半有关帝庙,庙台之前是
村中闲散人常常聚会闲谈的地方,因此乡下人常把上街玩耍叫做“站庙台子”。
  一村房屋的排列,因为建房的习惯多数是座北朝南,出大门有大道方便,所以
村中大街道一般为东西向。地理环境特殊的,往往形成特殊的村落,如山区因山势
高高下下,海岛地狭,只要背山面海,不再选择向口,村子就成沿岸一线。也有许
多因传统习俗而形成的奇特现象,这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阳谷县的大、小“迷魂阵”
两处村庄。这两个村庄在阳谷县城东北十多里处,大迷魂阵村小,小迷魂阵村大。
大迷魂阵屡经改建后失去了原貌,小迷魂阵至今保留着特殊的格局。外人进入村内,
方向感与时间感极容易产生错觉。村庄由东西并列两部分组成。东半部分叫前迷魂
阵,西半部分叫后迷魂阵。但是进入前迷魂阵时,人多感到后迷魂阵是在北面,进
入后迷魂阵时,又会感到前迷魂阵在北面。沿着村内狭窄的街道行进时,感到方向
随时在变,莫辨东西南北。因此有歌谣道:“进了迷魂阵,状元也难认,东西南北
中,到处是胡同,好象把磨推,老路转到黑。”在村里,若以太阳位置测定时间,
时间感会差几小时。在前迷魂阵,不到上午十点,已感到是正午时刻,若在后迷魂
阵,正午十二点,又会感到是下午四点。迷魂阵的这许多怪事,都是由房屋分布的
格局造成的。这个村庄的布局呈新月形,两条主要的街道,按弧形由东北而西北,
房屋按街道走向建筑,本无固定方位,却统统称作“北屋”。迷魂阵为什么要有这
样的建筑格局,至今没有人能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村民世代传说,战国时的鬼谷
子曾在此地教孙膑、庞涓演阵法,村中的建筑格局就是仿那时的阵式而来的。莱州
市路旺镇杲村,自古建房都是东南向口,村中人解释说是取了《诗经》中《伯兮》
一章“其雨其雨,杲杲日出”的意思,意在迎接日出。
  微山湖、东平湖上的渔民,祖祖辈辈以船为家,“连家船”是他们生产和居住
的两用船,大船二三丈,小船不足7尺长,一样地载网、罱、罾、箔,载柴、米、
油、盐,载妻儿老少,载鸡狗鹅鸭,春夏秋冬,湖上打渔,湖上狩猎,船到哪里,
就地安家,每到夜间,各“连家船”便按传统的方式组合成“帮”,相聚而泊,形
成了独特的水上渔村,“帮”就是村。
  传统“帮”的组合是以捕鱼工具不同而区分的,用拖网捕鱼虾的组成的船帮叫
“网帮”,是湖上的富帮;下箔逮鱼的组成“箔帮”,又称“枪帮”,因为他们春、
夏、秋三季下箔捕鱼,冬季封湖后则靠鸭枪猎野鸭糊口;最穷的是“罱帮”,他们
每家都是一条小船一把罱,收获少,生活艰难。
  各个船帮大小不一,少者十几条、几十条船,大的有上百条船,白天在一个区
域捕鱼,天黑就一起泊船晚炊,虽是游猎湖中,却是每日都必聚而成“帮”的。
  从70年代起,国家拨款在湖中修起一个人工岛,在岛上修筑房舍,使部分渔民
得以定居,这样的人工岛被称为“庄台”。微山湖上的大捐、新建、爱湖都是建在
“庄台”上的新村。盐店虽然有了“庄台”,因离岸太远至今仍是聚船而居,村中
且有著名的船校,号为“水上学校”,每到上课时间,学生以船代步上学,连船成
为教室,就在湖面上课,甚至还有操场可供做操、跑步、做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