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帮助贫侨脱贫致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0&rec=88&run=13

  据1990年统计,山东省有贫困归侨716户、2964人;长期靠政府救济的鳏寡孤
独和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归侨275户、843人;贫困侨眷1546户。
  山东省侨办从1985年下半年起,开始变单纯救济为扶贫治本,本着“专款专用,
无息贷款,按期偿还,循环使用”的原则,采取政策措施,与有关部门齐抓共管。
1987年初,与山东省民政厅联合下达《关于扶持归侨、侨眷治穷致富的通知》,在
组织协调和提供资金、物资、信息以及购销服务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大部分地区
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层层建立了扶贫责任制,研究制定许多扶贫措施。1988年全省
为贫困侨户解决贷款65万元,供应柴油36.5吨,汽油10吨,化肥100吨,木材60立
方米,水泥54吨,煤碳50吨,钢材、生铁40吨,饲料30吨。有284名贫侨参加了侨
务部门组织的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其中有228户贫侨靠科技摆脱了贫困。
  从政策上扶贫。莒南县为贫困归侨、侨眷减免了农业税、义务工费、学杂费、
民兵训练费、广播费和乡村干部费等。东明县对贫侨办的个体、集体工商业在贷款、
税收上给予适当照顾。对山区和湖区的贫侨户,农业部门优先调剂优良种子,畜牧
部门优先解决畜种,物资部门适当照顾化肥、柴油等。
  科技信息扶贫。日照市侨办与市工艺美术公司、绣花厂签订培训合同。由侨办
提供经费,工艺美术公司提供技术,绣花厂提供厂房、工具,办起绣花、针法、草
编工艺学习班,向贫侨子女传授技艺。分期培训150名,结业后被安置在乡镇工厂
就业。胶南县侨办对离城较远的侨户,通过信件、电话传递有关信息;对离城近的
送科技信息上门。对养殖、种植、捕捞、加工专业户,聘请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讲座
和上门指导生产。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县300多户侨属年人均收入达740元。其中,
有90户已成为种田、养殖、捕捞、加工专业户。如陈西展,1984年养貂后,总结出
一套养貂经验。1987年组织7户贫侨带貂投劳,办起了联合体形式的养貂场。当年
产仔貂700头,总收入达9万元,每户收入1万多元。
  因地制宜,广开门路。昌乐县侨办,充分用足用活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根据
侨户特点和当地资源优势,帮助220户办起了联合体6个,小型企业20个,各种类型
的专业户200多个,安排了20多名贫侨子女在乡镇企业就业。1988年全县归侨、侨
眷人均收入680元,比全县人均收入高出120元,归侨、侨眷全部脱贫。平邑县侨办,
利用山区资源,对25户山区贫侨采取三项措施:一是改善贫困归侨的生产条件,帮
助恢复和扩大有效灌溉面积28亩,并解决部分化肥和柴油;二是大力发展林果业、
畜牧业和多种经营,开发经济林43亩,种植用材树2300株,果树2000多株;饲养各种牲
畜485头;三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组织54人次参加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并聘请技术人
员、防疫人员带徒传授,指导林果业和畜牧业生产。全县25户贫侨全部脱贫。泗水
县归侨张传勤,1987年经扶持办起家庭地毯厂,吸收9名贫侨子女就业。临朐县扶持
归侨张传祥兴办了一处榨油厂,1987年又扶持1万元,贷款6万元,增添了榨油机和
运输工具,吸收10户贫侨进厂。
  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作用。采取以贫侨救济投资代劳和发动侨属集资入股代劳,
与有条件的单位和企业合作兴办侨属企业,以安排侨属子女就业为主,从解决温饱问
题入手,逐步扶持贫困侨户脱贫致富。据统计,1990年全省安置贫侨子女就业622
名。邹县用扶贫资金向城关织布厂投资6000元,带6名贫侨子女进厂就业。莒南县
用扶贫资金办藤木沙发厂,安置贫侨子女20人;泗水县办了6个私营、集体侨属企
业,安置220人就业,其中1/3是侨属。莱州市侨办与乡镇联合办侨属企业,使74户
农村归侨大部分脱贫。淄博周村区侨属集资与村办企业建起毛纺厂,解决全部侨属
子女就业问题,1988年人均收入达到1600多元。
  在山东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工作,到1990年底,全省扶
持生产项目达几十个种类,累计发放扶贫款近百万元,扶持归侨、侨眷4853户,已脱
贫2461户,占扶持户的50.7%;其中扶持归侨1094户,脱贫944户,占扶持户的86.2%。
全省除对275户鳏寡孤独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归侨、侨眷实行救济外,扶贫工作基本
做到了从单纯救济向扶持发展生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