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华侨学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0&rec=54&run=13

  山东海外华侨社团领导人,对华侨教育很重视,很多人都担任过华侨学校董事
会董事或董事长。朝鲜的华侨学校和沙俄时代西伯利亚的华侨学校几乎全是山东华
侨社团负责人任董事长。东南亚诸国及其他国家华侨学校,由山东侨团负责人担任
董事或董事长的也大有人在。如印度孟买华侨学校董事长滕鸿吉,加尔各答华侨学
校财务董事刘维泰,达吉岭华侨学校董事长刘洪恩,印尼雅加达群进小学董事长宁
祥雨,日本大阪中华学校董事长王汝钧,都在负责侨团工作期间,为办好侨校做出
贡献。印尼万隆山东公会于1957年兴办了一所义务夜校,招收业余学员。宋庆龄、
蔡廷锴、张治中、庄希泉等都题词祝贺。
  海外华侨兴学办教育,早在17世纪后期就萌芽了。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期,
各地华侨普遍都重视教育问题。华侨学校蓬勃发展,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
高峰。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山东籍华侨居住较为集中的东南亚各地的华侨
学校被迫停办,战后又开始恢复发展。但随着反帝、反殖民主义解放运动的胜利,
东南亚各国相继独立。他们倡导本民族语言、本民族文化,使华侨学习祖国的语言、
文化受到了影响。进入60年代以后,这种影响更为明显。有的国家甚至接管了全部
华侨学校,取销了中文教育,一切场合均禁止使用中文。虽然也有的国家把汉语和
中文列为官方语言、官方文字,但仍不被人重视,致使部分山东籍华侨的后裔不会
说汉语,不会读中文书报。从70年代开始,由于新近出国的华侨数量大增和国际国
内形势的变化,学习和使用中国语言、文字的人数迅猛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在世
界华人聚居地区的中小学,已有60多个国家设置了“双语教育”,作为接受完全当
地语言教育的过渡阶段。
  全国解放后,台湾国民党当局在其势力尚能达到的地方,极力对海外华侨学校
施行政治干扰,党派控制。日本大阪一处华侨学校,原为山东一位爱国华侨领袖领
导,而国民党反动派则诬称他是“共产党分子”,大打出手,用极为卑鄙的手段进
行夺权。山东籍人士占绝大多数的韩国华侨开办中文学校,除作为社会团体向韩国
政府申请注册拿教育税外,还要向台湾驻韩国大使馆备案。他们以政治为导向,极
力鼓动和引诱华侨学生到台湾上大学。从1952-1977年,韩国华侨学生在台湾大学、
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成功大学、中兴大学等大专院校毕业的共1671
人,平均每年有66.8名韩国华侨学生毕业于台湾各大专院校。虽然台湾当局采取了
许多办法控制韩国华侨学校,但由于学校经费不足,设置短缺,师资不足,待遇偏
低,教师又无退休制度,年轻华侨都不愿意担任教师职务。因此,许多课堂已空置
不用,景况凄凉。据统计,1954年,韩国华侨兴办小学44处,中学2处,在校学生
3900人。1976年有小学42处,中学5处,学生8700人。1985年,小学30处,学生4000
人。1990年,有中学4所,小学28所。有的学校已难以为继,如江源道春川华侨小
学仅有4名学生,忠清南道江景华侨小学,只有5名学生。华侨学校处于不景气状态。
  苏联、朝鲜是山东旅外华侨较多的国家,他们对居住国政府扶助华侨教育,把
华侨教育纳入国家计划,实行公办,深表拥护,交口称赞。
  1945年8月15日北朝鲜解放前,仅有小学22处,学生1685名,教师42名。解放
后,为加强对华侨子弟的教育和改造旧学校,朝鲜党和政府支持朝鲜华侨联合会,
直接领导华侨学校的工作。1947年,华联会就地选调200名华侨青年,先后办了三
期训练班,经过二三个月的集训后分配到各道、市、郡基层华联会工作,有些分配
到新创办的学校或到原有华侨学校工作。为了使学龄儿童就地入学,凡有20名学生
以上的地方都成立华侨学校。为了办好华侨学校,1949年4月1日,朝鲜政府接管了
华侨学校,由民办转为公办,学校的经费、教师工资和师资配备,均由朝鲜政府负
责。学校名称统一改为“中国人民学校(即小学)”和“中国人中学校(中学)”。从
此朝鲜的华侨学校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学校仍教授中文,教育制度也沿用中国的,
课本是东北民主政府编印的,每周只增加5节朝鲜语课。到1949年下半年,华侨小
学已发展到87所,在校学生6880人。在平壤、新义州各办了一所中学,在校学生
156名。朝鲜华侨文盲很多,当时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华侨为数也不多。1947-1949
年,华联会组织了扫盲队,对40岁以下不识字的华侨,分片进行扫盲。扫盲活动主
要在冬季业余时间进行。这项活动深得侨胞的拥护。朝鲜战争爆发后,华侨教育曾
一度中断。1953年底将清津和江界的两所中学合并成立“平壤中国人学校”。1956
年8月该校设立高中班,学生发展到300多人,国内派去9名教师,加上当地5名教师,
共14名教师。小学恢复到74所,学生数千人。1956年冬,在平壤成立了中国人函授
师范学校,学员均为在职小学教师。为了集中力量办好中学,1961年将1959-1960
年间的清津、江界、新义州重建的3所中学合并为一所高中、一所初中、一所函授
师范,共有学生1300名;另有43所小学,共有小学生2500名。现在朝鲜的平壤、新
义州、清津、江界尚有4所华侨中学,学生770多名;小学14所,学生480名;中小
学教职工186名。1963年8月,根据朝鲜普通教育法决定,所有的中国人民学校和中
国人中学校一律改用普通教育省编印的朝文课本,并用朝语教学。每周只有中国语
文课5节(现增至10节),用普通话讲课。1983年实行中小学11年一贯制,即小学5年,
初、高中各3年,中学增设英语课。学校的一切制度与朝鲜学校一样,只有中文课
一门由中国教师担任。所有华侨学校已完全纳入朝鲜化教育的道路。
  现在世界上的华侨80%以上已加入居住国国籍,华侨华人教育纳入居住国国家
教育计划是合乎逻辑的。但华人作为居住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要求保留其民族语言
文化,也是合乎情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