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中华民国时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0&rec=5&run=13

  山东人第二次移居海外高潮,是英、法、俄三国招募的为欧战服军事劳役的华
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俄为补充劳动力不足,到中国来招募华工。北
洋政府以“以工代兵”作为参战方式,于1916年5月14日与法国签订了招工合同。
英、俄随后效尤,分别于1916年和1917年在中国设立招工公司。法国委托法商惠民
公司招工,该公司在青岛设分公司,每招一名华工付给该公司100法郎。英国于1916
年秋在威海设待发所,第二年又在青岛仓口设第二待发所,委托英商和记洋行在青
岛招募,并在烟台、龙口、羊角沟和坊子、周村、济南设招工机构,派劳工贩子下
乡骗募。俄国在东北三省的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招工。
  由于这次招募华工在北京政府国务院和输出港口成立了侨工局,又加之英、法
招工机构的广泛宣传,全省各县都有人应募。从1917年开始外运出国。1月-4月从
威海运出44000人,青岛运出40172人,5月1日又运出6804人。英、法两国在山东共
运出华工15万人。俄国在东北三省共运出20万人,其中约16万人是流落在东北三省
的山东人。
  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华北,断绝了山东
人移居北洋的道路,因而只能下南洋或赴欧美,但人数不多。1933年,菏泽县(今
菏泽市)旅马来亚华侨常天绪,原是挑担捏面人的江湖艺人,到马来亚后开了天绪
公司,承包日本铁矿开采业务。他曾先后两次到菏泽、定陶和河南、河北两省与山
东毗邻地区招华工820人,其中菏泽、定陶籍的500人。受常天绪招工影响,经常有
人相互联络结伴到马来亚当华工。如定陶县徐庄徐新中等8人。
  日本在侵华期间,为了解决其国内和侵略基地--关东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日本
内阁曾作出一项决定,掳掠中国人从事与军事有关的工程。1940年前后,日伪在其
统治区骗募的山东华工主要是运到东北三省和朝鲜。1943-1945年,日军在山东、
河北、河南三省骗募、强征、抓掳的中国华工分150批运到日本135处工地现场,共
98536人。其中山东约4万左右。根据日本外务省调查报告,共死亡9495人,其中山
东籍1608人,占总死亡人数17%。花冈矿场中国华工1000人,死亡418人,其中山
东籍216人,占51.7%。
  解放战争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出境的山东人约18万。其中一部分是归侨、侨眷
出国团聚或掌管事业;一部分工商业者出省移居港、澳、台;一部分沿海居民、铁
路两侧和城市中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人员,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蛊惑威逼下
移到境外,成为山东华侨的后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