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晚清时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0&rec=4&run=13

  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的移民。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后,就有流落
在五口通商地区的山东流民被拐骗到海外。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到20世纪
20年代初,是山东人民移居海外最多的时期。全省约有100万人移居海外。这是山
东人民移居海外的第一次高潮。当时,山东人到达国外,主要有两条路:一条是由
海路到达国外,一条是通过东北三省陆路出境。两条路出境的人数不相上下。
  东北三省,亦称关东。18世纪前期到19世纪中期,关东是封禁之地,清廷严禁
汉人前去垦种。但私下里已有许多山东人移居到那里,有的地方新移汉人已超过旗
人。关东开禁之后,山东贫民便纷纷涌向松花江畔。民国初年,平均每年有35万人
出关。在战争年代和自然灾害严重的时候,出关的人数则成倍增长。1927-1931年,
由于军阀混战,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每年出关人数100万人左右。人口稠密的黄县(
今龙口市),民国初年平均年出关10万人,此后则逐年增加。1927年12万人,1928
年14.7万人,1929年18.9万人。在这些出关的人中,根据典型材料推算,每年约有
10万人至30万人以关东为通道,直达国外,或在关东辗转谋生一个时期,再移居国
外。这种移民潮,直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才逐渐减弱。
  从海路到达国外的主要是华工,其次是自由移居的其他人员。西方国家来山东
招募华工始于1864年,终止于1907年。这是西方国家来山东掳掠华工的第一个时期,
也是山东省输出华工最多的时期。这期间,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
从山东运出华工约40万人至50万人。根据输出的时间为序,主要有:
  清同治三年至十三年(1864-1874年)及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法国政府的积
极支持下,法国轮船航海企业与在华法商洋行互相配合,在烟台口岸向墨西哥、巴
西等国运送华工。
  清同治九年(1870年),俄国首次来山东、河北招募华工,共运出华工150人。
  清光绪十九年(1876年)和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日本为开发北海道,来山
东招募农夫,但只招数十人。
  清光绪十三年至三十三年(1887-1907年),法国为开挖巴拿马运河,来烟台招
募华工,运出人数不详。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俄国为开发西伯利亚,从烟台运到海参崴(俄名符拉
迪沃斯托克,下同)华工1万人。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俄国又从烟台运到海参崴华工1万人。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据东海关统计,西方国家从烟台运出华工91301人。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俄国再从烟台运出华工16000人。
  清光绪二十九年至民国元年(1903-1912年),德国先后7次从青岛、广州运到南
太平洋西萨摩亚华工2200人。
  清光绪三十至三十二年(1904-1906年),英国为开发南非特兰士瓦金矿,从烟
台运出华工35000人(引自烟台市图书馆藏《烟台历史简写》,作者烟台德国商人西
卫·史米德盎斯。),随船商贩800人。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德国在山东内地招募身强力壮的男子60人,运到非
洲的坦噶尼喀当警察。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根据1894年中美《限制华工条约》的规定,烟台当
局不准华工赴美,而美国商人则采取暗渡的手法,将六七万华工绕道海参崴运到哈
尔滨,请领华官执照,运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