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联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0&rec=19&run=13

  居住在前苏联境内的山东华侨、华人遍布各加盟共和国。但在俄国十月革命以
前,主要是东西伯利亚一带,以中国黑龙江以北的阿穆尔省和乌苏里江以东的滨海
省最多。
  当按照1885年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北京条约》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
江以东大片中国领土划给俄国时,已有许多山东移民定居在那里。1831年,烟台的
大商号就把大批山东移民从海路运送到海参崴,然后任他们向内陆纵深地带奔去。
当时在黑龙江左岸定居的1500人,分布在结雅河(精奇里江)到霍尔英勒泮屯间的44
个村落里(江东64屯)。在乌苏里地区约4000人,沿乌苏里江支流定居。还有踪迹不
定的渔猎者、挖参者和采金者,亦有二三千人。
  清廷开禁关东之后,虽大批汉人通过关东涌向俄境,但沙俄仍感到不敷应用。
所以,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派人亲自来中国内地招募华工。第一批只有150人,
是从山东、河北两省招募的。后来,海参崴要塞修建军港,乌苏里修筑铁路,特别
是中东铁路的建设,其工程的不断扩大,所需要的劳工数量越来越大。俄国就在烟
台设招工机构,将劳工从海路运到俄境。国内的华工贩子,有的直接把华工运到俄
国。
  据俄国方面1827年不完全统计,阿穆尔省的华工10年间增加3.25倍、乌苏里地
区增加26倍,形成了这一地区没有一个不使用中国劳动力的业主。
  日俄战争期间,乌苏里地区有相当多的华工回国。然而,从1906年起,又开始
增加。1906-1910年的5年间,新入俄境的华侨、华工达55万人。在滨海省,单是有
据可查的华侨、华工,就有17万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从中国招募参战华工20万。加上早年由山东、河北
等省自行奔赴阿穆尔、海滨边疆的20万华工,以及英国招募的欧战华工,在幼发拉
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一带服役,经受不了残酷虐待,而经伊朗逃往俄国高加索地区的
数万人,当时在俄国的华工共50万人,其中山东人约44万。
  苏联十月革命后,在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凡是愿意回国的华工,
都由旅俄华工联合会分期分批地安排他们回国。到1929年,已经回国的山东华工12
万人,留居苏联的还有32万人。
  1939年,日本军队频繁扫荡,东北民主联军一个旅在危急关头,于1940年越境
到苏联境内,进入苏境后,该部接受苏军编制番号八十八特别旅。其中有许多山东
人,如东平县的程惠兴,崂山县的张景秋(女),益都县的张发、李发,都是在东北参
加民主联军,越境后仍在八十八旅或苏军。原在苏联的山东籍华侨有些人也参加了
八十八旅,如招远县的韩凤瑞,福山县的郝广君,牟平县的王国均等。他们1941年
参加八十八旅后,参加了解放东北三省的战斗,并荣获苏联军功章和解放东北纪念
章。战后,许多人转到工农业方面工作。
  50年代,山东援苏建筑工人,有少数人定居苏联。由于老一代人多已谢世,华
裔基本上融入当地社会,与祖籍山东老家有联系的,只占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