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东南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0&rec=16&run=13

  山东人旅居东南亚始于17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达到高峰。那些原先闯北洋的
山东人,由于苏联十月革命和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逐步转向南洋,使闯南洋的山
东华侨逐渐多起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使中国与东南亚
的交通联系随告中断,广大华侨被隔阻在侨居地,再不能像过去那样每隔三四年回
乡团聚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长期性、残酷性,迫使山东华侨不得不认真地考虑
如何在当地长居久安、建立新家庭的问题了,大部分人不得已而结婚生子、扎根当
地,从而改变了山东华侨旅居海外的方式和习惯。
  山东人旅居东南亚基本上是两种人,一种是华工,一种是小商小贩。英国北婆
罗洲贸易公司曾于1912年从华北招募了一批华工到北婆罗洲垦荒种地。日本人在马
来西亚开采铁矿石,也曾大批招募华工。
  在东南亚各地的小商贩多是山东东部沿海地区的。开始时,他们是背包袱卖山
东绸或花边到那里的,后来就地取材,贩卖当地土特产品。
  新加坡、马来西亚山东人到达新加坡、马来西亚最早的是清咸丰三年(1853年)。
当时有昌邑县双台乡埠村的徐忠绐、徐长明、徐为征等人去新加坡经商。新加坡一
度成为山东人到东南亚各国的中转站,许多人先到新加坡而后辗转到其他国家。马
来西亚的山东人较多的时期是20世纪30年代初,由菏泽、定陶一带去的华工较多。
在这之前,有的丝绸商人和江湖艺人诸如耍武术、卖膏药、捏面人的也来到马来西
亚。到30年代末有千人左右,1978年,马来西亚的山东人已达5034人,新加坡9409
人。
  印度尼西亚据史料记载,山东人到达印度尼西亚的时间是清光绪四年1878年,
昌邑县双台乡杨岱山、杨嵩山到三宝珑销售丝绸。公元1987年旅印尼华侨有15504
人,较28年前的1959年增加5.5倍。当时印尼全境有山东华侨2800人,其中儿童
2000人。他们分布在印尼各岛屿之大小商埠。雅加达1100人,万隆400人,泗水270
人,三宝珑130人,其他如玛琅、井里汶、茂物、日惹以至各小埠210人。各岛中之
棉兰、巨港、马辰、里巴极、锡江、坤甸、山口羊、汶岛、勿里洞和农村的山东人
为数更少。在印尼的华侨以昌邑、平度最多,潍县、栖霞、莱阳、福山等县市次之。
此外,利津、牟平、历城、菏泽等县也有。
  缅甸早期去缅甸的山东人是经新加坡、马来西亚或泰国去的,主要是商贩和种
地的农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了对日作战,中国军队开进缅甸。当部队开回国
内时,一些离开部队的山东籍官兵留在当地谋生。他们有的做小本生意,有的做工,
有的在华侨学校任教,还有的参加了抗英团。对那些求职、生活有困难的同乡,山
东同乡会发扬团结友爱、互助互济的精神,供给食宿,协助谋职,尽到同乡之谊。
20世纪50年代初期回原籍嘉祥县定居的范心中,抗战开始时是济宁山东省七中学生。
在好男儿应当杀敌立功的激励下,他投笔从戎,参加了国民党将领郑洞国组织的远
征军,当了一名下级军官,从印度又开进了缅甸对日作战。1944年部队奉命开回国
内,许多人不愿意参加打内战,脱离了部队,留在当地谋生。范心中就是这样留在
当地,居住在缅甸北部深山里。日本投降后,他到了仰光,在山东同乡会长刘茂亭
的协助下,当了华侨学校教员,并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同国民党右派展开了斗争。
  旅居菲律宾、泰国、越南、柬埔寨、文莱等国的山东华侨,基本上是商贩,为
推销山东丝绸和其他工艺品行走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