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0&rec=1&run=13

  山东人出国移居海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籍记载,中国与朝鲜两国人民
在边境上相互贸易,彼此侨居的现象,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了。春秋时期,齐国人,
就成批地乘民船移居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战国时期,燕齐两地人民,为了反抗封
建主贵族的压迫,曾成批迁徙朝鲜。殷商末年,纣王曾把大军留驻在被征服的山东
境内的“人方国”。周公旦攻占“人方国”后,殷军无立足之地,遂向海外逃亡。
据考古发现,在二三千年以前,即殷末、战国或秦末,有成批的山东人到达墨西哥。
现在墨西哥的一些印第安人自称他们是世代相传的殷人后裔。秦代琅琊人徐福为秦
始皇寻采长生不老药而率数千童男童女东渡日本的史实,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记
述,日本人桔南溪所著《西游记》也有详细记述。今在日本的熊野浦还有徐福墓和
刻着“秦徐福之墓”的石碑。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当时日本有秦民7053户,
按每户5口人计算,约3.5万人。隋代达7万人。唐代中日两国的交往进一步发展,
登州海港经常有来自日本的船只,中国亦有船前往日本、朝鲜进行经贸和文化交流。
从公元前二世纪到北宋末年,一直是山东人经贸和移居国外的海上通道。唐咸亨二
年(公元671年),齐郡山庄(今长清县)土窟寺僧人义净,继唐三藏法师玄奘之后,
经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进入印度,在当时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研习10年之久,取
回经典近400部,与玄奘一起被尊为“大唐三藏法师”。唐朝末年,曹州冤句人黄
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失败后,一些人被迫逃往国外谋生。南宋末年,在元朝蒙古军
的进攻下流落在南宋辖区内的山东人不得不再避居东南亚各国。
  元至正九年(1349年),孔子五十四代孙孔昭,是陪同鲁卫王的公主下嫁高丽王
子的八学士之一。据1987年统计,在韩国的孔子后裔达72382人。元末明初,日本
武装海盗集团势力非常猖狂,经常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抢劫钱财,掳掠中国人
当奴隶。
  明洪武二年(1396年),倭寇侵扰山东沿海。明嘉靖二年至三十一年(1623-1652
年),倭寇乘沿海防务空虚,勾结沿海的土豪、奸商、流氓、海盗进行劫掠。江、
浙、闽受害最烈,山东亦遭侵扰,许多沿海居民被抓去当奴隶。明末清初,战争频
繁,灾害连年,人民流离失所,许多人逃居国外。被明清官军镇压的农民起义军如
白莲教、青莲教和其他复明抗清义军,以及被清兵打败的明军和“义不事清”的明
朝遗臣遗民,常常是数十人数百人或上千人越过国界,进入异国。现在居住在韩国
的明末“九义士”后裔达3000人,其中“九义士”中的5人是山东人(他们是明末济
南秀才王以文,临朐秀才冯三仕,青州秀才王文祥,东昌秀才王承美,琅琊进士郑
先甲)。这9人于明末清初在抗清战中被俘,先后辗转到清军设在沈阳、北京的朝鲜
质子馆(作为人质被羁押的朝鲜王子居所)内,与朝鲜王子结成生死之交。后随被清
廷释放的朝鲜王子到达汉城,与朝鲜王子继续从事反清复明活动,被誉为反清复明
“九义士”。因此,清廷从立国开始,就实行“海禁政策”,严格禁止人民群众出
海贸易和移居海外,已出境的不准回归,并制定了一系列惩治违禁者的规定,其目
的是为了断绝境外反清势力与国内的联系。但是偷渡现象仍然持续不断。山东有海
岸线3000余公里,且地形复杂,清军只能把守主要港口,对星罗棋布的小港口无力
处处设防,而当地村民则驾轻就熟,极易乘船出境。为了进一步防止人民出境,清
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实行“迁界”,强令山东及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五
省沿海居民内迁60里,并执行二十几年,使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生命财产受到极
大的损害。界外耕地不准耕种,对外贸易停滞,老弱者惨遭迫害,少壮者流离四方。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
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其中1860年与英、法、美、俄等国签订的《北
京条约》,允许中国人出境,使列强来中国掳掠劳动力披上了合法外衣。英、法、
美、德、俄、日等国纷纷来山东招募华工。此时,清廷对东北三省也开禁了,东北
成为山东人第二故乡,大批山东人涌进东北,并通过东北进入俄国、朝鲜和欧洲。
20世纪20年代,全省在国外的华侨、华工达到一百余万人。30年代以后,由于华工
大量回国和被战争阻滞在国内,以及其它各种原因,国外华侨、华工的人数逐步减
少。近几年来,除港、澳、台的山东人移居国外,省内也有些人出国定居。他们主
要是出国留学不归的学子和外出不归的经贸人员,以及归侨、侨眷等。全省华侨、
华人人数回升较快,而且有增加势头。据1987年普查,全省现有华侨、华人40万,
分布在5大洲93个国家和地区。
  山东华侨适应力很强,在各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下都能生活下去,但他们也要选
择条件好的国家和地区谋生。20世纪20年代以后,旅居俄国的华侨开始向其它国家
转移,有些人移居西欧,到了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有些人回国后又到了朝
鲜、日本和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缅甸、斯里兰卡等国。
近年来,华侨不断向西方流动。由于东南亚各国限制中国人移居入境,以及华侨本
身观念的改变等等因素,许多人举家移居美洲、欧洲、澳洲。特别是旅居韩国的华
侨向西方移民尤为明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韩国有华侨9万多人,近年移居北美
的达三四万人。现在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都愿意将其子女送到西方国家如美国、
加拿大、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留学,取得学位后留居下来。加上香港、澳门、
台湾地区和大陆移居西方的人,现在山东在美洲、欧洲、澳洲的华侨、华人逐渐增
多。
  山东籍华侨在国外,开始卖苦力的多,小商小贩多,小手工业者多,菜农多;
有了一些资金以后,就开始做小本生意,如开饭铺、摆布摊、杂货摊;资金积累多
了,便开商店、办工厂。但真正发展成为大资本家的很少。山东籍华侨的共同特点
是:开始都是只身闯外,有了事业以后,把妻室子女带出去,或在当地结婚成家。
  山东籍华侨的历史,是一部血泪史。他们在异国他乡,为了生计寄人篱下,受
尽了歧视、凌侮,成为海外孤儿。契约华工的遭遇更为凄惨。契约华工在契约期内
是为主人劳动的奴隶。那些灭绝人性的殖民者,通常是在很短时期内,用最残忍的
手段,榨尽华工的全部血汗。古巴、秘鲁的华工,每天在工头率领和监督下,劳动
长达11小时-16小时,甚至有劳动20小时的,稍有懈怠,即遭鞭打。有的还要带着
脚镣劳动,晚上睡觉用特制木器锁脚。古巴华工在契约期内的死亡率高达75%。劳
动寿命平均只有5年。他们甚至于把死亡者的遗骸也要化为骨灰,作蔗田肥料。
1861年被掠往秘鲁钦察岛挖鸟粪的4000华工,全部惨死,无一生还。东南亚华工所
受的虐待,更惨不可言:有以粪令华工自食者;有以乱棍击死者;有以辫子系在马
车之后,纵马奔走,而致手足折伤,因之毙命者;有以四肢用绳悬起,抛击致死者;
有以乱脚踢毙者。而清政府对殖民者的非法掳掠,对华工受折磨摧残,听之任之,
还签署一系列出卖人民的条约。到了洋务派当政时,更是变本加厉,竟默许雇主鞭
挞和转卖华工。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和奴役,
华工们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以怠工、旷工、罢工、逃亡或暴动的形式进行斗争。
如1867年冬发生在俄国海参崴附近海上的青岛淘金工数百人武装抗击沙俄的驱逐;
1904年6月至1905年6月南非金矿华工举行规模较大的暴动有28次;1916年11月至
1918年7月,法国华工举行25次罢工;1917年9月,俄国华工因反抗军事当局虐待,
300人遭枪杀;1945年6月,日本花冈矿1000余华工因暴动被镇压。
  美国、日本、沙俄、印尼、印度、越南等国反华时,华侨首当其冲,受迫害被
驱赶,许多人被残杀,经济损失不计其数。越南驱赶华人,造成华人数十亿美元的
经济损失,死亡25万人的大悲剧。
  尽管华侨、华人在侨居国受到种种虐待和迫害,但他们同当地人民友好相处,
携手并肩进行建设,发展生产,抵御外来侵略,反对独裁统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
贡献。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东段全部造桥挖洞工程和海滨省铁路工程,大部分是华
工完成的,这些华工中大部分又是山东人。修建海参崴港口工程,也用的华工。日
本吞并朝鲜后,据1918年统计,154个煤、铁、金矿,华工占14%。印度尼西亚华
侨参加了雅加达以及三宝垄、泗水的城市建设。马来西亚的橡胶园垦植和铁矿、锡
矿开采,也是华侨。在苏联的十月革命中,在古巴反对西班牙,越南反对法国,新
加坡、马来西亚、缅甸反对英国以及印度尼西亚反对荷兰殖民统治斗争中,在朝鲜
和东南亚抗日斗争中,当地华侨大都英勇参加了,有些人当上了战斗指挥员,有些
人受到奖励,有些人受伤致残,有些人流血牺牲,为侨居国做出了贡献。
  为了自身的需要,世界各地的山东籍华侨都建立了华侨群众团体。它们有综合
性的华侨协会、华侨总会,有职业、行业团体,同乡宗亲团体,文化体育团体,宗
教慈善团体,党派政治团体等。其宗旨为:团结互助,兴办公益事业,为侨胞排忧
解难。
  山东是孔孟之乡,海外华侨始终保持着儒家的传统思想文化。老一代华侨特别
重视华侨青少年保持传统的中华文化,他们兴办华侨学校,出版华文报刊、书籍,
创立华语广播、电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华文、华语曾受到了
限制,华侨学校停办,华文报刊、书籍不准出版。但近年来,由于中国走向世界,
华文、华语日益重要,这些国家也重视了华文、华语,华侨、华人青少年又出现了
学习华文、华语热的现象。
  华侨身在异国他乡,但他们有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盼望祖国国富民强。20世
纪20年代,有些华侨纷纷回国搞实业救国,兴办工厂企业。当祖国同胞遭受灾祸时,
海外华侨总是伸出热情温暖的双手,捐款捐物,寄给难胞。辛亥革命前后,华侨全
力支持反对封建统治的民主革命,捐钱捐物和回国参加武装斗争,许多人为此而流
血牺牲。当祖国遭受外来侵略,他们源源不断地捐款捐物支援祖国抗战。有些人毅
然决然离开舒适的生活环境,告别了亲人,回国奔赴抗战前线。在抗日战争中,无
数华侨青年在抗战的枪林弹雨中,洒热血,抛头颅。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华侨回
国参加建设,为祖国作出了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华侨、华人人口变化的总趋势是,华侨、华人的总人口在
增长。其中,华人数字在增长,华侨的绝对数字在下降。因为新中国成立以后,为
了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也为了华侨在当地长期生存下去,主动解决了华侨双
重国籍问题。加上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与华侨侨居国的变化,华侨中80%
以上的已放弃了中国国籍,取得了侨居国的国籍,由华侨变为外籍华人(简称“华
人”),因此造成了华侨绝对数字的下降。
  截止目前,全省有华侨、华人眷属60万人,归国华侨18700人,各市、地、县(
区)都有侨务工作对象,但重点是沿海地区,以烟台、威海、潍坊、青岛、日照为
最多。
  生活在国外的华侨,是中国公民,他们的正当权益受中国政府的保护,归国华
侨和华侨在国内的眷属,享有同国内其他公民同样的权利和义务。在旧中国,清政
府的前、中期仇视华侨,对华侨、归侨、侨眷残酷地打击迫害,后期行护侨之名无
护侨之实;民国时期,北京政府与南京政府都把华侨作为聚敛钱财的对象,对护侨
亦无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重视侨务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侨务
工作方针政策。全省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都建立健全了侨务工作机构,普遍成立了
归侨、侨眷群众团体--归国华侨联合会、归侨小组。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
侨务工作的方针政策,在保护华侨、归侨、侨眷权益,安置回国定居华侨和回国求
学的华侨学生,争取和保护华侨赡家汇款,接待和联络华侨,做好对外宣传工作,
发展侨乡经济,兴办为侨服务经济实体和引导华侨投资办企业等方面都取得一些成
绩。
  由于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着“左”的影响,侨务工作也有许多失误,没
有更好地激发华侨、归侨和侨眷爱国热情,充分发挥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侨务政策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侨务机构被撤销,侨务
工作基本停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侨务工作中心转向为经济建设服务,并全面落实侨
务政策,平反纠正冤假错案,到中共十三大以前,侨务工作基本完成了落实政策、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全省各级侨务部门复查平反冤假错案和历史遗留问题
1583件;落实侨房政策2252户,面积35万平方米;清理归侨、侨眷职工档案11428份,
剔除各类歧视性材料2268份。同时根据党的“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
当照顾”的侨务政策原则,对归侨、侨眷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给予关心照顾。
许多侨胞捐款捐物兴办家乡公益事业,支援家乡发展生产;一些侨胞投资兴办合资、
独资企业,为全省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一些学者、专家和技术人员,回国讲学,
进行学术技术交流等。截止到1995年底,全省累计批准利用外资项目25242个,合
同外资额284.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2.7亿美元。全省外商投资企业中,属于华
侨、华人、港澳同胞投资企业占70%以上。仅“八五”期间,全省批准接受华侨捐
赠款物折合人民币3亿多元。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日益成为山东经济发展和社会
进步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