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地震科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rec=96&run=13

地震科学研究主要是解决地震预报、防震减灾等问题。以地震
预报为中心,在多学科广泛探索的基础上,坚持边监测、边预报、边研究是中
国地震科研的特点。地震预报的突破,客观上非常困难,原因之一是震源情况
无法直接探测,只能利用地面上设置的仪器间接获得震源区的信息;原因之二
是地震预报社会风险大,实践机会少,难以有效的积累经验。地震预报水平的
提高,最基本的是取决于对地震本身的成因、震源构造环境和地震活动性的研
究。地震发生在地球上,其发生前后必然引起岩石圈物理场、化学场的各种变
化,涉及到生物圈、水圈、大气圈的变化。同时,地球作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
之一,自身的各种变化又与它的卫星和太阳的变化有着某种因果关系。地震科
学研究实际上包罗天文、地质、水文、生物、气象、物理、化学、数学、人文
、地理、社会等庞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门类的研究范畴,它的进展取决于
有关的学科研究的深入和现代化技术的进步。
1971年以后,山东地震工作队和省地震局先后组建了
省地震地质队、省地震预报研究中心和省地震观测技术研究中心3个监测、科
研单位,以中、长期预报和短、临预报实践为中心,开展有关应用课题的研究
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表现在通过全省范围内的地震地质调查研究
、强震发震地质构造标志的研究、地震构造环境的研究和历史大震的研究等,
对大区域内地震活动的时间、空间和强度进行估计,使中、长期地震预报有了
一定的可信度;通过改善观测条件,配置现代化观测仪器,努力排除干扰因素
,并开展震前、震时、震后效应区别等方面的研究,为识别“正常场”与“异
常场”的变化特点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十几年来,山东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地震数据传输电台、电
子计算机室、C14 测年实验室和鲁西南地震遥测台网,使地震综合预
报、科研向现代化迈进了一步。截止1988年底,3个监测、研究单位共有
科技人员122人,其中高级科技人员 15人,中级科技人员40人。
山东的地震科研工作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发展起来的。192
3年地质学家翁文灏首先提出了山东半岛北部、鲁中、鲁西南3个地震活动带
的存在;1937年地震学家李善邦用现代地质学的方法考察了菏泽 7级地震
,提出了发震地质背景、地震趋势及地震等烈度线图。
1970~1974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理研究所和山东地震
工作队对山东进行了全面的地震地质考察,初步划分了地震危险区,基本掌握
了全省地震构造带的分布及其基本特征,其工作成果为全省地震工作部署和各
种观测手段的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1973~1977年,在国家地震局统一部署下,省地震局科研人员编
制了《山东省地震烈度区划工作报告》及其图件,为省内国民经济基本建设提
供了抗震设防的基础资料。
1983年,完成了国家地震局下达的《山东近期地震危险区划判定与研
究》课题。同年,省地震局还与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省图书馆等单位合
作,搜集、整理、出版了《山东地震史料汇编》。
1980年,国家地震局下达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编制《地震构造图
》的科研课题,1983年后更名为《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集》,省地震局组
织了编图组,总结多年来在地震地质考察、烈度区划编图、综合地震预报以及
石油和煤炭勘探等方面的最新成果,1984年底编绘出《山东省地震构造图
》并撰写了说明书。
1983~1985年,根据国家地震局的部署,开展了综合分析预报清
理攻关工作,对各种监测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通过震例的检验,对全省当
前各种预报手段的监测能力、地震预报现状和水平提出了明确的评价。
1984~1985年,由山东省地震局负责,江苏、安徽省地震局和国
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参加,搜集、整理了近20年来地震系统与有关单位对活
断层与地震关系的研究成果,编制出《中国活断层图集·郯庐活断层》。该图
集得到了1985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国际活断层特性的对比工作会
议代表的好评。
1985~1988年,国家地震局和山东省科委组织山东省地震局、国
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等十几个单位开展了重
新评定鲁南地震区划的研究,在充分利用多年来大量有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
采用多学科、 多途径、多种方法综合判断,确定了潜在震源区及其地震活动性
参数,编制了不同超越概率情况下的地震烈度区划图和地表基岩水平加速度峰
值图。
1980年山东地震学会成立后,为了促进有关学科的相互渗透和发展,
提高地震预报水平,先后组织了“1937年菏泽7级地震及华北平原区中南
部强震发生条件学术讨论会”、“郯庐断裂带构造地质和地震地质学术讨论会
”等7次较大型的地震科学讨论会,分别编印了学术论文集。还同来华考察的
美国、英国、新西兰、日本等国家有关专家进行了沂沭断裂带地震地质考察和
学术交流。
1978年以前,处于地震队伍初建时期,地震科研项目以地震中、长期
预报、地震烈度区划和危险区划方面的课题为主。目的是探明地震发生的地质
构造背景,探索地震与地质构造的关系以及根据不同地区地震活动进行的地震
构造分区及地震危险性分区,为山东地震监测台网合理部署和山东地震工作长
期发展规划提供依据。课题多属科研人员自选。1978年以后地震地质科研
增加了活断层鉴定、古地震研究和工程地震及其应用课题方面的研究。课题系
国家地震局和省地震局统一下达或招标。
1984~1988年,全省地震科技工作者共获国家部委级和省地震局
各种科技成果奖73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地震科技论文277篇、译文8
3篇,出版专著与文集10部,为18部著作撰写了部分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