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范围地面裂缝性质的鉴别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rec=77&run=13

1974和1976年,苏、鲁、豫、皖约152个县市相继发生大量地
裂缝,引起当地及4省地震部门的严重关注。山东地裂缝分布在郯城、枣庄、
济宁、泗水等22个县市约50处,地裂缝绝大部分呈锯齿状,平直裂缝则多
产生于厂房、民房、礼堂、院墙基部与地面接触处,还有雁行裂缝、“人”字
形裂缝、不规则裂缝、正断层裂缝、地堑地垒型裂缝、小型背斜及其张性裂缝
等。上述地裂缝的各种形态及其组合关系不是单一分布的,往往构成一个带,
每带有3~5条或更多条长短不一的地裂缝,间距为20~200米不等。

地裂缝大多数分布于第四纪不同成因类型的松散沉积层内,且不受地貌的
限制,有些较大的地裂缝,甚至可穿过几种地貌类型,例如,济宁长沟地裂缝
从小汶河阶地到河漫滩直至没入浅水内,在南北500公里、东西1000公
里范围内,不同气侯、降雨量、干燥度等条件下产生的大量地裂缝,造成了农
田、水利设施、民房、车间、礼堂、医院、仓库、桥梁、公路、水塔、烟囱、
电杆等的损坏,有的甚至相当地震烈度七度的破坏程度。苏、鲁、豫、皖地裂
缝经历了3次高潮。地裂缝分布与附近构造线一致,时间上并不受1969年
渤海地震、1975年海城地震和1976年唐山地震等大震的影响,在这几
次大地震前,苏、鲁、豫、皖早就有地裂缝发育。唐山地震时只在鲁北的无棣
、乐陵、庆云、沾化等县出现地裂缝,渤海地震时仅在黄河口、庙岛群岛个别
地方出现地裂缝,这些是地震造成的地裂缝。苏、鲁、豫、皖地裂缝的密集分
布区与上述大震的震中相距达500~1200公里或更远。通过上述考察与
研究,认为苏、鲁、豫、皖地裂缝的形成是该区现代构造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即构造裂缝,不是地震前兆。据此,向有关部门说明,向群众宣传地震知识
,安定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