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群众测报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rec=65&run=13

群众性地震监测,是指向广大群众
宣传、普及地震知识,组织、发动城乡居民对地震临震前以地下水、动物为主
的异常变化进行宏观观测。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后,山东
开始建立地震群众测报点,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
1970~1975年,是群测群防工作的开创时期。全省13个地(市
)和40个重点县普遍建立了地震工作机构和群众测报点,据1974年年中
统计,全省共有 500多个水井、动物和简易仪器测报点,土地电、土地磁、
土应力、地倾斜等各类自制观测仪器40多种、2000余件,业余测报员约
2200多人。
1975~1979年,是群测群防工作的发展时期。随着海城、唐山大
地震的发生,人们对地震工作更加关心,并积极投入地震预报队伍中来。在此
期间,全省重点县地震办公室发展到53个,重点县的每个公社都建起了地震
测报点,每个大队都设地震宏观哨。全省观测井孔、动物和地震动为主的宏观
哨发展到16000余个,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部队群测点2500多
个。全省投测的简易仪器有10几种、6100余套,业余测报员达6万多人

1979年以后,是群测群防工作整顿、调整和提高时期。由于群测群防
工作发展过快,带来了许多问题,主要是简易观测仪器粗糙,网点缺乏合理布
局,经过整顿调整后,群众地震测报骨干点为314个,宏观点为1366个
,异常报告哨约11460个,地震观测和分析水平有所提高。主要观测手段
为测震、水位和水化、动物观测,以及地磁、电磁波、地应变等项目,观测仪
器的精度亦有相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