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网点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rec=62&run=13

1978年,国家地震局通过大震
总结与预报实践检验,将地下水动态观测列为重点攻关项目之一,在突破短临
预报方面寄于很大希望。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地震预报讨论会
,也把地下水列为3项重点前兆研究之一。
1979年根据国家地震局统一规划和部署,决定在苏、鲁、豫、皖地区
建立深井地下水动态观测网。主要通过观测地下水位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并研
究其异常动态的时、空、强分布规律,为探索地震预报、地壳内部结构等提供
准确、连续、及时可靠的资料。
山东建网工作始于1979年4月下旬,先到省直有关部门、各地(市)
和胜利油田收集、了解井孔资料,在分析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会同各地(市)
、县(市)地震办公室的有关人员到现场勘察井孔的位置和周围的环境。根据
建网原则和选井技术要求,通过试测,初步筛选出15口井,经国家地震局批
准,首批列入苏、鲁、豫、皖地下水动态深井观测网。同年11月全部投入观
测。1980年1月1日正式向省地震局报数。截止1984年11月,共有
22口深井取得国家地震局验收证书,其中大于1000米的8口,小于10
00米、大于100米的14口,并确定04、09、14号井为国家重点井
,直接向国家地震局报数。见表2-7、图2-6。
目前所观测的井点,除鲁05井系水化观测并兼作流量、水温观测外(未
列入表2—7、图2—6),其余均系观测水位,其中3口重点井和个别井还
观测气压,及时校正气压变化对水位的影响。观测水位所使用的仪器,多数是
SW—40型日记式水位计,个别井孔使用HCJ—1型水位计。
地下水位变化的因素很多,如大气降水、人工开采、固体潮、气压、地震
波、塌方、降雨附加应力等。目前的观测井除鲁05号(观测流量)外,其余
都有固体潮显示,潮差大小不同,大者可达20多厘米;多数井孔都受气压变
化的影响;风、雨、雷电也能使水位发生短时间的升降,均属于非地震因素引
起的水位变化。个别井孔对矿区塌方也有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