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国际资料交换 核爆破监测(代号320)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rec=43&run=13

一、国际资料交换
1979年1月泰安基准地震台的64型地震仪、基式地震仪、763型
地震仪和513型地震仪记录的地震资料,正式编入全国17个基准台的年报
和临时报告与“国际地震中心”的 50多个国家和团体进行地震资料交换。“
国际地震中心”是英国皇家学会发起,由32个国家和团体共同建立的一个非
官方的国际机构,该机构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负责收集各国地震资
料,经校订出版后,发给各国使用。
泰安基准地震台在国际地震资料刊物中以 “TAI”为代号。
二、核爆破监测(代号320)
本项目属国防科学任务,利用现代测震方法监测国内外核爆情况,包括核
爆破的国家、实验场地、爆破方式、起爆时间、爆破力、台站与起爆点距离和
方位角等。
1973年12月31日国家地震局以(73)震字第 448号《关于承
担“320”任务的通知》文件,规定泰安台参与承担监测国内外核爆的任务
。1973年11月16日在泰安台召开的全国基准台测震质量会议上,明确
该任务的意义、性质及有关规定,要求1974年 1月25日开始向上报数,
并就苏联、美国几个实验场的情况作了说明:〈01〉地区(苏联、谢米巴拉
金斯克)50°N、78°E;〈02〉地区(苏联新地岛)73。5°N、
56。7E;〈03〉地区(美国内华达)38。7°N、117°W;〈0
4〉地区(苏联黑海以北的大里耶夫)47。9°N、48。2E;〈05〉
地区(美国阿留申的安奇特岛)51°N、179°W;〈06〉地区(苏联
黑海以东)43。8°N、54。8°E;〈07〉(国内)。并给出了上述
地区讯号参数的参考值和电报代号。
下面是该台1974年8月29日记录到〈02〉地区的一次核爆破讯号
:起爆时间:0:17-59-58。3,Mb=6。8,tp=8′
39″,Δ=47。5°,a=337°,P=18-08-37。3,Pc
P=18-09-04。3,PP=18-10-28。3,本次爆破相当于
500万吨梯恩梯当量。
据该台实践,核爆破与地震波虽有相似之处,但各有特点:(一)爆破源
与天然地震源造成的岩层断裂或错动相比,前者体积小,作用时间极短,体波
为瞬时脉冲,纵横波具有深震特征,振幅尖锐,衰减快,每个波只有1或2个
周期,比同等距离的地震波周期短。(二)核爆的S波振幅比P波振幅小,面
波振幅相对也小。核爆破的体波形似深震,而面波又显著,与天然震波有明显
差异。(三)空中核爆破时,会产生强裂的冲击波,激发地面产生强烈的瑞利
波,看不出勒夫波。
1976年以后,由于核爆破的公开化,有关部门不再查问,各台记录自
动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