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泰安基准地震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rec=42&run=13

泰安基准地震台具有区域台性质。
泰安基准地震台位于泰山南麓红门东侧,海拔266。8米。现有测震、
地倾斜、地磁、地应力4种观测项目,各类仪器21台套。测震、形变、地应
力观测项目为全国一类基本台,地磁为全国二类重点区域台。该台是山东唯一
的国家基准地震台并对外开放,承担山东省及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监视、国内外
大震速报、核爆破监测(代号320)以及国际资料交流。鲁西南遥测地震台
网泰安子台设在这里。
该台位于鲁中隆起泰莱断弧北侧,台基系太古代花岗片麻岩。全台岩石出
露,距泰安市区约2公里,附近无大型工矿企业,正南 500米处有一小型水
库,北、东、西三面均为小山丘环抱,台基条件优越,环境条件基本符合观测
规范要求。该台设测震、前兆及行政3个室,工作人员27名。1975年 5
月建成地震观测专用山洞一座,使用面积 464平方米,主洞进深76米,观
测室最大覆盖层厚29米,最佳的洞内观测室年温差 0。059℃,日温差小
于 0。004℃,温度的高稳定性居全国同类观测室的前列,相对湿度可保持
在90%以下,在台站仪器观测精度要求范围内,地面环境振动干扰影响很小
,可以忽略不计。该台大部分观测仪器放置在山洞内,计有763型长周期地
震仪、DD—1型短周期地震仪、65型短周期地震仪和SK型中长周期地震
仪的拾震器,SQ—70型水平摆石英倾斜仪,SQ—70B 型水平摆石英倾
斜仪,金属丝水平摆倾斜仪,日本产目视连通管水平仪和自记FSQ型浮子水
管水平仪。1975年在山洞口钻了两口应力观测井,孔深分别为73。65
米和51。51米,1976年因遭雷击,井下元件损坏。1985年2月新
钻了一孔应力观测井,孔深50米,恢复观测。
泰安基准地震台是建国后山东建立的第一个地震台,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
地球物理研究所泰山地震台。1966年3月8日邢台地震后,中国科学院地
球物理研究所先后派人在济南、泰安一带选台址。1966年国庆节前夕,前
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副组长张魁三和前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谷景林
前来山东汇报、协商,选定泰安现64型地震仪摆房处建台,当时用维开克摆
(固有周期为1。0秒)、581型电子笔绘单分向记录仪(放大20万倍)
试记,附近汽车行驶及居民活动显不出干扰,铁路(距台5公里)行驶载重列
车,有时显示微量脉动。1967年2月建成记录室和摆房,正式投入观测。
同年12月移交山东省科委管理。1967年3月中国科学院与山东商定,帮
助山东在莱阳、苍山、定陶建地震台,连同泰安地震台组成山东地震台网,隶
属山东省科委,泰山地震台为中心台,负责管理莱阳、苍山、定陶地震台及地
震资料的汇总。1970年泰山地震台改属泰安地区计委(后改属地区科委)
管理,定名山东省泰安地区地震台,为便于当地党委的统一领导,开展群测群
防工作,经泰安行政专员公署批准,实行泰安地区地震台和泰安地区地震办公
室合署的体制,并组建了全区10个县、3个矿务局的群测网点。1971年
9月,国家地震局将泰安地震台定为国家基准地震台。1978年8月,地震
办公室迁泰安行署院内,与地震台分署。
该台观测项目情况如下:
测震
基式地震仪:1967年4月安装,同年5月6日正式记录地震,图纸编
号为001,存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资料室。1967年4月8日标定
:静态放大倍数V。:2900(N-S),2750(E-W),930(
U-D)。
64型地震仪:1969年5月投测,1969年5月5日标定:平均静
态放大倍数Vo:2。0×105(N-S),2。06×10
5(E-W),2。22×105(U-D)。
DD—1型地震仪:性能与64型地震仪大体相同,但将熏烟记录改为可
见墨水记录。1973年下半年安装在地面摆房。1976年4月5日标定最
大动态放大倍数Vmax(T):3。92×105(0。6)(N-
S),4。22×105(0。6)(E-W),2。08×10
5(0。6)(U-D)。
513地震仪:属机械杠杆放大记录类型,主要用来记录周期为0。2~
2。0秒、位移为0。01~1。0毫米的地面运动的中强地震。1972年
投测,1982年7月2日标定:静态放大倍数V。:67。2(N-S),
64。1(E-W),最大动态放大倍数Vmax(T):106。2(4。
5)(N-S),101。3(4。5)(E-W)。
DK—1型地震仪:属可见记录宽频带地震仪器,1975年 8月投测。
频率范围在0。6~15秒之间,仪器放大倍数为3×103 倍左右,
同时配有两道放大倍数为50~100倍的低倍记录笔,可作为中强地震仪用
,1984年4月16日标定:动态放大倍数(T1):978。2(30)
低(N-S),694。2(19)低(E-W),997。8(U-D)。

763长周期地震仪:属长周期地震仪,1983年12月 8日投测。1
985年12月25日标定:静态放大倍数Vo:1500(N-S)
,1500(E-W)、1500(U-D),最大动态放大倍数Vmax(
T):1577。2(15)(N-S),1706。7(15)(E-W)
、1709。0(15)(U-D)。
地磁
相对观测:配72型三分向磁变仪,1977年5月1日投测。1981
年又以CB3型磁变仪投测,台基为太古代花岗片麻岩,节理不发育,观测室
、记录室附近磁场水平梯度为2.0~7.5伽马/米,垂直梯度为4~11
.0伽马//米。磁房建筑采用木料、石灰、沥青、石灰岩、土坯和铜件等非磁
或弱磁性材料,仪器墩为石灰岩,观测室采用双层夹墙,以利室温稳定,相对
观测磁房年温差小于2.5℃,月温差小于0.5℃。
绝对观测:配CHD5-72型核子旋进磁力仪和CJ6-800//23
型经纬仪,分别于1975年6月1日和1981年1月10日投测。观测场
地地磁场总强度值为51955。8伽马,垂直分量为41179。1伽马,
水平分量为31681。0伽马。
为了扩大并改进绝对观测场地,1985年10~12月另建绝对观测新
磁房,整栋房屋用拱桥架高 2。5米,内设4个台墩,经测试新磁房水平磁场
梯度为3~4伽马//米,垂直磁场梯度为7。0伽马//米。建筑材料为非磁性
或弱磁性。
地倾斜
金属丝水平摆倾斜仪:1977年6月投测。工作格值为0。01秒//毫
米,漂移量东西向年变小于0。3秒,日变小于0。01秒;南北向年变小于
0。5秒,日变小于0。01秒。
SQ-70型石英水平摆倾斜仪:1977年 10月投测,工作格值为
0。001秒//毫米,东西向和南北向漂移量年变均小于1秒,东西向和南北
向日变均小于0。01秒。
SQ-70B型石英水平摆倾斜仪:1977年11月投测,工作格值为
0。0004秒//毫米,东西向漂移量年变为 0。6秒,日变小于0。12
秒;南北向年变为0。00~0。78秒,日变小于0。01秒,能清晰记录
固体潮。
日本产目测连通管:1980年8月投测,东西向水管长度为10。8米
,工作格值为0。019秒//毫米,南北向长度为 30。87米,工作格值为
0。00067秒//毫米,漂移量东西向年变为0。011秒,南北向为 0。
020秒,上述两个方向的日变化均为0。001秒。
FSQ浮子水管倾斜仪:1984年 3月投测,两分向长度与日产目测连
通管相同。格值nNS=0。0013秒//格,nEW=0。0018秒//格
。最大变幅南北向为15格(37。5毫米),东西向为17格(42。5毫
米)。能清晰记录固体潮。
地应力
LQJ-1A型精密电感电桥:1975年8月投测,配套仪器为 SD-
3A零值指示器,XFS-2GA型固定频率发生器。1979年 7月标定,
放大倍率为100。井孔密封,从正北方向,每转60°安装一个元件。地表
导线为平行塑料线,浅孔导线长20米,埋深0。5米,深孔导线长15。6
米,埋深0。5米,两者均用钢管屏蔽。
ZX79A型弦频式钻孔应变仪:此仪器研制系国家地震局1984年监
测重点科研项目,1985年10月开始试记,观测井孔深50米,元件装在
27米深处井壁,底座方位为北2°西。1986年 10月因仪器故障不能修
复而停测。
YRY型压容应变仪:1986年8月安装试测。元件置于深 50米的新
观测井内,同时增建32平方米的地应力观测室。
水化学
FD-105射气仪和FD-105K射气仪:1970年11月投测,
1978年12月因井水条件变化而停测。

小气象观测
为了研究气象因素造成的干扰,识别地震前兆信息,1972年设置小气
象观测场,观测气压、气温、干湿度、雨量等项目。由于场地几次改变,资料
不连续,1982年迁入现观测场后,观测稳定,资料连续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