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燕(山)——渤(海)地震构造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rec=22&run=13

此构造带的西半段在陆地上,东半段在渤海和北黄海海域内,分布于燕山
南麓与华北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由一系列北西、北西西方向的平行断裂组断
断续续延伸构成。该构造带距山东北部海岸较近,对山东北部地区地震关系较
大。
该构造带的西半段,在本世纪70年代前已为地质、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所认识,对组成构造带的各种成分的规模、性质和发育历史研究比较深入,但
各种构造成分都被看作彼此孤立的事物,未从宏观上作为一个统一的构造带加
以研究。1977年《山东省烈度区划工作报告》中虽从强震、弱震的成带特
征分析,开始提到了燕山——渤海北西向大型构造带存在的可能性,但直到7
0年代末为开发渤海区域内油气资源,做了大量的地球物理勘探工作之后,这
一大型构造带才在1982年《山东地震构造图》编图中首次确定下来。该构
造带的主要特征如下:
一、规模大
该构造带沿燕山南麓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分布,并一直延伸到渤海,在北
黄海南部也有它的踪迹,长约700公里,宽50公里左右。
二、切割深
是重磁异常带和地壳厚度变异带,断裂深切地壳下界面。
三、活动性强
具有构造发育的优势,在其延伸方向上,凡遇到北东、北北东向断裂都明
显地被其切错,而这些北东、北北东向断裂中大部分是华北坳陷区内划分次级
构造单元(隆起坳陷)的边界线,新生代以来有过明显活动;构造带的西北段
控制着一系列北西向分布的第四纪沉积中心,沉降幅度为600~800米,
南口——孙河断裂两侧第四纪厚度相差300~600米;宝坻附近断裂与构
造带相切的部位、黄骅坳陷北部、渤中坳陷南部,新第三系底板埋深在100
0米左右。
四、与强震活动关系密切
公元1000年以后,沿构造带共发生6级或6级以上地震22次,其中
大于7级者就有7次,其地震活动的强度和频度之高在华北地区十分突出,尤
其在渤海中部,地处与沂沭带北延入海段落相交叉的地区,地震活动强度与频
度更高。最近300年来,在这个区域内7级以上地震已重复发生过3次,最
近一次发生在1969年。
五、构造带的贯通性差
构造带主要由一些北西、北西西向断裂组成,断断续续延伸而成,其间多
存在尚未被贯通地段,是地震易发生的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