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9&rec=63&run=13

  峄山位于邹县城南12公里处,海拔582米,方圆10公里,因山中怪石万垒,络
绎如丝,故名峄山(峄绎同音)。此山兀立平川,拔地而起, 岩叠垒,洞幽玲珑,
有5大奇观、7龙洞、8段锦、20名石、24景、36洞天、72庙宇以及数不尽的奇石异
穴,故有“岱南奇观”、“邹鲁秀灵”之称。主要宫观有白云宫、万寿宫(又名东
华宫)、泰山行宫、仙人宫、炉丹峪、隐仙洞、人皇洞、唐人洞、齐天洞、道藏阁、
白衣送子阁等。
  道教在峄山发迹较早,汉朝末年,曾为曹操官吏的方士郗鉴在峄山南华观东华
阳楼修炼。黄巾军起义前,在峄山隐身,起义后作为山寨或屯军地,起义失败后,
有不少起义者改名换姓来峄山隐居、出家。现仍存大龙口、空中楼阁、漏灵谷、大
将台、义台、万忠沟等遗迹。南北朝和唐代,有许多高道来峄山修炼传道。金元以
来,全真道随山派、清净派、华山派、龙门派以及真大道、天仙道等道派均曾在峄
山传宗接代,唯龙门派流传至今。
  金大定年间,随山派创始人刘处玄先后两次来峄山传道收徒,住白云洞、隐仙
洞、紫极宫、炉丹峪,命徒王贵实守长生观,前后相继八代,历时120余年,后转
归华山派。清净派创始人孙不二的弟子李崇彦在峄山创建玉泉观,任本观住持,先
后三代,历时七八十年。真大道教,初名大道教,为沧州乐陵(今山东乐陵)人刘德
仁于金皇统二年(1142)所创。在峄山从第五代传至九代,主要活动在插花石东唐人
洞、齐天洞。成祖永乐初年,因有道士参与明帝复位的嫌疑,明成祖加兵峄山,尽
毁峄山宫观,殃及道众,道教活动一度沉寂。明宣德四年(1424),华山派七传弟子
李教秀由华山东游峄山,重开峄山各处道观,收徒传道,主要活动在白云宫、仙人
宫等处,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6),华山派道众达1300多人,宫观573楹,拥有土
地3700亩,传七代,历时173年。明末清初,又一支华山派主要活动在隐仙洞、断
江崖前的人皇洞,传四代,历时200余年。清代,峄山道观多为龙门派道徒住持,
从清初(1636)至1961年道教活动消失,历时325年,世传十六代(龙门派第八代至二
十三代)。另外,还有正一道的一个分支--仙天道,起源于清咸丰年间,一度在大
白楼、五圣堂、小鲁台活动。
  1986年峄山辟为旅游区,先后修复了白云宫、灵官殿、玉皇洞、仙人洞等处,
有4名道士返山管理庙殿,住持王元礼,为龙门派第十九代传人,其他3名为第二十
代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