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嵛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9&rec=62&run=13

  昆嵛山位于文登市区西北130公里,文登、牟平、乳山三县市交界处,方园百
里,主峰泰礴顶,海拔923米,北靠渤海湾,南临黄海边,东为天尽头(成山头)。
山势峰峦连绵,曲折盘回,林深谷幽,有支脉起伏于海洋之中。《齐乘》云:“昆
嵛山秀拔为群山之冠”。有一首描写嵛山的民谣:“巍峨昆嵛山,千峰万道巅;头
冠日月帽,身穿白云衫;脚踏东海浪,怀揣渤海湾;自古神仙在,修攀可登天。”
这首民谣,既概括了昆嵛山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又道出了昆嵛山与道教的紧密
关系。
  昆嵛山古属齐国,自古是道家思想和知仙方、炼仙丹的方士集散中心。秦汉之
际是方仙道鼎盛时期,秦皇汉武为求长生不死之药,均一再东巡,祠祀山川八神(
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时主)。此八神皆在古齐之地,其
中阴主(祠芝罘)、日主(祠成山)、月主(祠莱山)在昆嵛山脉系之中。汉唐时期,昆
嵛山寺院林立,洞庵毗连,香火缭绕不断,是僧道修炼和传经布道之地。主峰泰礴
顶旧有三皇宫,其北有岳姑殿、神清观,南有禅教寺、无染禅院,西南有圣水宫,
东南有甘泉寺,东有六度寺、金水庵等,皆盛极一时,迄今遗迹犹存。金元时期,
昆嵛山又成为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而闻名于世。金元以来,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
及其弟子在这里留下了众多遗迹。
  烟霞洞天 位于昆嵛山西北,幽邃深曲,林壑秀美,为昆嵛山最佳处。烟霞洞
径两丈,高八九尺,洞外顶和洞内壁均镌有“烟霞”二字,传为麻姑修炼处。金大
定年间,王重阳率徒在此洞修真,洞内旧有汉白玉七真像,洞东里许,有神清观,
金贞佑元年(1213)建,元明年间相继增修。观内现存一碑,高7尺,敲之铮发铜器
之声,因名“铜碑”。另有古柏数株,树干苍劲,坚硬如铁,俗名“铁树”。观外
百步有石井,为道人汲水炼丹处,泉水甘冽,著称“丹井”。
  契遇庵 位于昆嵛山南麓紫金峰前。据史载,紫金峰高出天半,千仞直起,是
昆嵛山绝胜处。金大定二十二年马丹阳西游而归,经过此峰,喜曰:“此洞天福地
名胜处也”。遂在白玉台下筑契遇庵,栖真修炼,现存遗址。庵的东西石壁上镌刻
“洞天福地”字样,东北坡的石崖上刻有“契遇庵”三个大字,字径约70公分,旁
刻众多小字。在坳的中间,遗有石臼、石锅、石槽和房基。东侧有一口水井,清澈
见底,涝旱水不盈涸,是马丹阳和后世道人取水处。
  东华宫和东华洞 位于紫金峰南麓。金大定二十二年,马丹阳发现峰前有石坛
花圃,丹灶神炉,推知此地乃东华帝君(东华帝君为全真道启蒙祖师王元甫,先居
紫金峰前结草屋为庵,额曰“东华观”,后迁居五台山。至元己已年(1269)被赐号
“东华紫府少阳帝君”,后又加封为“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之故宅旧址。
于是召集道众,复建殿堂,规模颇巨。元大德六年(1302),马丹阳弟子李道元竭力
兴筑,不仅使东华宫规模扩大,并开凿“东华洞”(又称“紫府洞”),建八角琉璃
阁,五华碑亭,亭内立“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碑”,碑文由郑文原撰文、张仲
寿书丹、赵孟 篆额。东华洞上方,突起一石阁,为李真人的弟子耿道清所建。东
华宫几经修葺,元至大元年(1308),即成为一座占地1万平方米,碑碣林立,气势
宏伟的道教宫观。20世纪40年代毁于战火。今尚存石阙、残碑、石狮和东华宫碑文
等。
  圣经山 位于紫金峰西北二里处。山顶上有一块状如新月的巨石,阳面阴刻
5000余字的《太上老子道德经》整部经文。另一巨石上刻有“圣经山”三个大字。
此山因镌有圣经而得名。在圣经山下,有王重阳的十三世弟子所建祖师庙,额刻“
混元殿”。此庙由主殿和两配殿组成,全为石筑。主殿为元神殿,两侧为三清殿和
三官殿。《道教概论》云,“混元”乃是“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元气运行,
而后天地始立;天地之立,乃万物生也。故主殿顶部刻有“天、地、日、月”四个
大字。在混元殿不远处,有东华宫道长李道元开凿的朝阳洞,内旧有全真道五祖石
像。洞西侧有两块巨岩,分别刻着“洞天”、“福地”四个大字。再西,有仙人墓
群“众仙坟”,并有石刻“出生入死”、“不自知觉”等道家名言。
  玉虚观 位于昆嵛山西南。金大定二十七年,王重阳的弟子王玉阳应诏入燕京
讲经,归来时被其弟子迎至圣水结庵居之,后易庵为观,敕额“玉虚观”玉阳真人
在这里讲经传玄,创立全真嵛山派,直至去世。观西侧有圣水泉,泉水自洞出,甘
冽澄澈。上有石刻“圣水 ”三个楷体大字,为王玉阳手书。泉侧有洞,洞平旷幽
邃,可坐百人,中间坐石像一尊,洞外石壁刻有“玉阳洞天”四字。圣水崖东侧现
存金贞佑二年立《玉虚观碑》。当时的玉虚观,气势宏丽,环境清幽,成为名重天
下的道教圣地,同神清观、东华宫和栖霞的太虚观,同为当时道林的四大著名宫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