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9&rec=60&run=13

  崂山古称劳山、牢山或鳌山,在山东半岛西南部,东临崂山湾。绵亘于崂山县
境内,面积约300平方公里。主峰名巨峰,又称崂山顶,海拔1100余米。山名之由
来,相传与秦始皇登临此山有关。清张道浚《游劳山记》云:“《寰宇记》言:始
皇登劳盛,望蓬莱,以劳于陟,即名劳;又以驱之不动,称牢。”元道士丘处机以
其名不佳,易名鳌山。并赋诗云:“牢山本即是鳌山,大海中心不可攀。上帝欲今
修道果,故移仙踪近人间。”因其“僻圩海曲,举世鲜闻”,故道教十大洞天、三
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皆未列其名。然该山“三围大海,背负平川,巨石巍峨,
群峰峭拔,真洞天福地、一方之胜境也”。所以在很古的时候,这里便传说海上有
神洲仙岛,岛上有仙子神人。崂山古属齐国,处蓬莱神仙境界中心地带,战国时的
齐方士,曾把崂山誉为“神窟仙宅”,另有“灵异之府”的称号。相传,秦始皇遣
方士徐福往东海求灵丹仙药,徐福曾经崂山,太清宫前有徐福岛,乃徐福入海处。
  崂山自古以来,就以“海上名山第一”而著称,相传历代所建“九宫八观七十
二座名庵”。最著者为太清宫,又名下清宫、下宫。《太清宫志》谓始建于西汉建
元元年(前140),初为茅庵,唐天佑元年(904),道士李哲玄来崂山太清宫,增建殿
堂,始初具规模。《崂山餐霞录》云:刘若拙,蜀人,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云
游至崂山,在太清宫旁自修一庵,供奉老子。宋建隆元年(960),敕封为华盖真人。
奉敕重修太清宫,永为修真之所。上清宫,一名上宫,在太清宫西北明霞洞下,建
于宋。后被山洪冲毁,元大德(1297-1307)间,华山派道士李志明重建于今址。太
平宫,在崂山东部上苑山北麓,系宋太祖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的道场。百福庵,
在不其山东麓,宋宣和(1119-1125)间建。石佛庵,在烟游涧海滨,宋建。
  元代是崂山道教的兴盛时期,有大批道士先后来崂山修道。最著名者为全真道
北七真之一的丘处机,先后两次来此山。第一次在金明昌六年(1195)。《崂山餐霞
录》云:“南宋庆元元年乙卯(即金明昌六年),丘长春与刘长生,同其他道侣五人,
由宁海昆嵛山来游崂山,止本宫(指太清宫),讲道传玄,宏闻教义。道众大悦,各
受戒律。”并称“丘处机这次来崂山留诗二十一首,改‘牢山’为‘鳌山’。”不
久,即回莱州昊天观。而刘处玄继续留居太清宫讲道,太清宫许多道士皆入其门下。
后来形成尊刘为祖师的“随山派”。第二次在金大安元年(1209),先后在太清宫、
上清宫、鹤山神清宫等处讲道,居留数载。此期又作诗20首,后被镌刻在太清宫、
上清宫的山石上,又为《 溪集》所收录。李志明,全真道王重阳之再传。元大德
初来崂山,见上清宫将圮,与其徒重葺殿宇,居此宫12年,复居明霞洞(崂山南部
昆仑山腰)25年。年八十,步履轻健,度弟子近五百人,后不知所终。刘志坚,号
云岩子,博州(今聊城)人,弃家入道,师事东平郭至空,来崂山华楼山,继郝太古
之华山派道业,于元泰定年间(1324-1328)修起华楼宫的庙殿和院舍(原为草庵),
逝年66岁,葬华楼之凌烟崮。王嘉禄,新城人,少入崂山,遇道士传授以五禽之术,
久遂不食,或食松柏叶。一日思母归,复火食,母逝后,复入崂山。
  元代崂山又增建了一批宫观。据《崂山志》卷三载有:寓仙宫,元世祖至元二
十一年(1284)建。迎真观,在柳子口,至大三年(1310)建。通真宫,在山北,皇庆
二年(1313)建。华楼宫,在王乔崮下,元时建。众仙宫,在南天门下20里,元时建。
遇真庵,在鹤山,元时建。圣水庵,在三标山西南麓,元时建。
  明清时期,相继又有一批道士居此修道。张三丰,号元元子,辽宁东懿州人,
5岁拜云庵道士为师,12岁归家探母,南宋开庆元年中举人,后来崂山等地刹居数
年,日诵洞经。元泰定元年(1324)至武当山面壁九载,道成后复来崂山,住驱虎庵
数年。明永乐初年,自青州三来崂山居止,留有张仙塔、邋遢石等遗迹。齐本守,
号金辉,浙江钱塘县人,同师白不夜,来游览二劳之胜,留居丘真人所建先天庵,
创崂山“金辉派”。徐复阳,字光明,号太和子,山东掖县人,幼年双目失明,师
鹤山遇真庵丘长春再传弟子李来仙。传说,李道士把12枚铜钱撒于池内,让徐摸之,
以炼其静心修性之功。经师秘方治疗,双目复明,故其池名曰“洗脸明目盆”,亦
称“摸钱涧”。徐复阳后于鹤山洞面壁九载,学经习武,立法派为“鹤山派”。孙
玄清,号紫阳,籍青州寿光县。自幼在崂山明霞洞出家,礼李显陀为师,为龙门派
四代孙。游铁槎山云光洞,遇通源子授以升降天门运筹之法。明嘉靖三十七年(
1558)至京白云观坐钵一载,后返崂山重修明霞洞的斗母宫。别立法派名“金山派”
。现明霞洞石上刻有孙紫阳的修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