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隋唐时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9&rec=6&run=13

  隋唐年间,山东佛教进入鼎盛时期。泰山一带成为山东佛教文化中心,相继创
建了藏佛寺、资福寺、法化寺、竹林寺、天封寺等20多处佛寺。隋朝开国皇帝隋文
帝重视文治政策,扶植佛教传播。开皇三年(583),隋文帝诏令以泰山朗公寺扩建
为神通寺。建于大业七年(611)的岱阴四门塔,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单层石塔。唐
贞观十九年(645),著名高僧玄奘到灵岩寺译写经文。唐麟德二年(665),高宗李治
和武则天到泰山封禅时,打破以往惯例,先到灵岩拜佛,后至岱顶祭天。武则天曾
诏令“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僧人)处黄冠(道士)之前”。开元年间(713-741),
禅宗北派降魔禅师在灵岩寺讲法,大兴禅宗。隋唐年间泰山一带所建寺院、佛塔和
石窟造像,迄今仍有大量遗存。
  唐天授元年(690)七月,僧法明编著《大云经》献给武则天,称武则天是西天
弥勒佛下凡,应取代唐朝做天下主。武则天当即下令刻印颁布《大云经》,诏令全
国各州建“大云寺”。山东青州云门山大云寺等多处以“大云寺”命名的寺院系奉
诏而设。
  龙朔年间(661-663),禅宗北派创始人神秀到沂山说经,信奉者骤增。当时沂
山寺院大小十余处,明道寺为全国重要大寺之一。沂山及其周围计有寺庙150处,
僧尼达千余人。
  唐朝前期的倡佛护僧,全国兴建大批佛寺,进一步扩大了寺院庄园的规模,侵
占了许多耕地,因而加重了国家负担,影响了财政收入。僧侣猛增,扩大了寄生群
体,僧伽腐败,对僧众管理不善,成为社会问题。至唐武宗时酿成了大规模毁佛运
动,史称“会昌法难”。会昌五年(845),唐武宗下令毁寺。据《资治通鉴》(卷二
百四十八等)载:七月,敕令东西两都两街各留一寺,每寺留僧三十人,天下节度、
观察使治所及同、华、商、汝州各留一寺,分为三等:上等留僧二十人、中等留僧
十人、下等五人,其余僧尼并大秦穆护、祆僧皆勒还俗,寺非应留者毁撤,田产没
官,铜像、钟磬铸钱,仍遣御史分道督之。这次毁佛运动中,沂山除保留古刹法云
寺外,皆摧毁荡平,荣成赤山法华院等许多寺院均遭毁坏。“会昌法难”中,因当
时藩镇权势已重,也有些地方并未遵旨禁佛。武宗死后,宣宗又复佛法,创建寺刹,
山东佛教依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