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碧霞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9&rec=44&run=13

  碧霞祠位于东岳泰山之巅,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上庙,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
年(1009),为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筑群。1977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泰山道里记》和《岱览》载,唐代前泰山顶上之女神,早有玉女或元君的
称号。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东封泰山时,雕玉女像,在泰山顶上的玉女池旁凿龛祀
之。次年建昭真祠,号为圣帝玉女,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金代改为昭真观。明
洪武年间重修,号碧霞元君,明宪宗成化年间拓建,赐额“碧霞灵应宫”,弘治、
嘉靖年间均重修,正殿施铜瓦,万历四十三年(1615)铸铜亭(金阙,现存岱庙)。清
代改称“碧霞祠”,沿用至今。顺治年间神门上增葺歌舞楼及石阁,康熙年间因水
冲庙毁而重修,乾隆年间建御碑亭及钟鼓楼,同治年间建香亭。碧霞祠现存建筑保
留了明代的规模及明代的铜铸构件,建筑风格多为清代中晚期的风格。
  碧霞祠以照壁、火池、南神门、大山门、香亭、大殿为中轴线,左右分列东西
神门、钟鼓楼、御碑亭、东西配殿等建筑。总面积为2976.6平方米。
  照壁和火池均在南神门外。照壁下部石砌,上部砌作五脊墙顶,高3.45米,宽
5.22米,壁北面镶石板4块,上书“万代瞻仰”4个大字。火池一间在照壁北,又名
金藏库,砖石建造,是香客焚烧香纸的地方。
  南神门和东、西神门南神门与山门相对,石砌方形,顶部条石平铺。门宽2.7
米,进深5.26米,高2.73米,门上有歌舞楼3间,卷棚歇山顶。西神门与天街相连,
东神门与通玉皇顶的盘道相接,两门形式相同,均石砌拱门洞,高3.4米,宽3.25
米,进深5.4米。上筑阁楼各3间,卷棚歇山顶。三神门间各有北向小房,顶部铺条
石,将东西阁楼和歌舞楼连在一起,有石阶相通。
  钟鼓楼位于大山门前东西阁楼北,进深均5.4米,通高7.38米,方形重檐五脊
歇山顶,灰色筒瓦。钟楼内置兽钮莲口铜钟。
  大山门面阔五间19.8米,进深11.2米,通高12.15米,五柱九檩七架梁,中柱
前后廊式,重梁起架,九脊歇山顶,筒瓦板瓦、大脊垂脊、勾头、滴水、螭吻、走
兽等均为铁铸。正次间中柱下装三门,正门上匾额竖写“碧霞祠”3个金色大字。
东西两梢间内置青龙、白虎、文曲、武曲星君4尊铜像。
  东西御碑亭位于大山门内两侧,九脊重檐歇山顶,黄硫璃瓦盖顶,亭内置乾隆
登岱诗汉白玉碑。
  香亭和铜碑香亭位于正殿前院中间,方形,黄硫璃瓦九脊重檐歇山顶,亭内设
神龛,供碧霞元君铜像。香亭以东,立有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天仙金阙铜碑》,
通高4.02米,宽1.02米,厚0.34米。碑首饰浮雕二龙戏珠,碑身四边缘饰线刻行龙
纹。碑额为“建泰山金殿记”,额阴为“圣孝圣诚永垂亿世”。碑文主要记载了铸
建“金殿”(铜亭)的经过。香亭以西,为《建泰山灵佑宫铜碑》,明天启五年(
1625)立,通高4.08米,宽1.01米,厚0.31米,碑首饰浮雕二龙戏珠,碑额为“建
泰山灵佑宫记”,额阴为“圣德神功永传亿载”。碑文记载了修建灵佑宫(即碧霞
祠)的经过。碑体金碧辉煌,与《天仙金阙铜碑》东西对峙。
  大殿面阔5间,长24.7米,进深15.1米,通高13.7米,重梁起架,前后廊式,
九脊歇山顶,重檐八角,屋面覆铸铜筒瓦及铁铸底瓦,脊饰铸铜螭吻垂兽。瓦垄
360,象征周天之数;瓦当上铜铸蛟龙水兽,以慑火灾。大殿正间石雕仰覆莲纹须
弥座神台上,装木构雕花龛,供碧霞元君和二侍女铜铸像,东次间神台供眼光娘娘
及二侍女铜像,西次间神台供送子娘娘和二侍女铜像。正殿内悬清雍正、乾隆御赐
“福绥海宇”、“赞化东皇”巨匾。
  东西配殿各面阔3间,前后廊式,重梁起架施斗拱单檐硬山顶,屋面的板瓦、
筒瓦、螭吻等皆铁铸。东配殿供眼光娘娘和二侍童铜像;西配殿供送生娘娘及二侍
童铜像。
  碧霞祠属全真道龙门派。“文化大革命”期间,道士被驱赶,庙殿被关闭,宗
教活动停止。1983年,碧霞祠列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1985年9月由道教组织接管,
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领导下全面维修,焕然一新。现由张常明道长住持,1990年
底有道众2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