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两汉魏晋时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9&rec=4&run=13

  西汉平帝元始四年(4),川人王净至青州说经,寄东镇沂山泰山祠。山东兴立
佛教寺院始于东汉。东汉明帝永平元年(58)敕封虹蚬山(白龙山)虹栾寺(宋改寿圣
寺)。东汉永平十年(67)在潍城旧县署东北部敕建观法寺。原寄居沂山的王净因王
莽篡汉,刀兵大起,隐匿不出,至汉室中兴,天下渐平,王净弟子规法于东汉章帝
建初二年(77)到各县宣教说经,得到官府支持,教徒日增。东汉章帝元和年间(84
-87),规法于沂山中心的玉皇顶下、圣水泉畔设立发云寺(“发”后改为“法”)。
东汉灵帝光和年间(178-184),寿光城东南建延庆寺。
  魏晋时期,战争连年不断,人民身在水火,生命时处威胁,因而易于接受佛教
的彼岸世界的宣传,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方便条件。崂山崇佛寺建于魏元帝
景元五年(264),是佛教在崂山的发端之地。西晋惠帝太安年间(302-304)青州兴建
宁福寺。据金代临沂《普照寺碑》记载:“昔晋祚中缺,元帝渡江,临沂诸王去乱
南迁,乃舍宅为梵宫”。据史料记载:东晋初年,沂山法云寺僧众四十,乡曲皈依
万计,慕名求拜者日增,遂于东晋咸和年间(326-334),在沂山东麓法云寺下、瀑
布界东口汶水之源兴建大寺,题额“明道寺”。东晋永和七年(351),前秦僧朗在
泰山北麓之昆瑞山(位于今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创立佛寺,后人称朗公寺,传经布
教,很快发展到“上下诸院十余所,长廊延袤,千有余间”。南燕帝慕容德,授朗
公“东齐王”,赐奉高(今泰安),山茌(今长清)两县租税,以师事之。前秦永兴年
间(357-358),僧朗于泰山西北麓方山“始建精舍十余区”,在朗公石畔说法,听
者千余人。前秦建元年间,高僧道安到泰山参加金舆谷之会。东晋安帝义熙八年(
412),高僧法显在天竺(今印度)取经15年,游历30余国,抄写了数百万字的佛经,
由海上搭船归来,因航行中遇大风,被漂至青州管辖的崂山登陆,受到长广郡太守
李嶷的热情接待,居留一年之久,对当地佛教的传播和经典的研究发生了极大影响。
  东汉末年以来,汉译佛经增多,不少僧人在翻译佛经中,附会汉代兴起的“泰
安治鬼”之说,把“地狱”译为“泰山”。三国时期吴国康僧会所译《六度集经》
中有“命终灵魂入泰山地狱”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