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辑 明朝时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9&rec=38&run=13

  明朝奉行三教互补并用和对道教的优宠政策。道教在明中叶以前仍继续处于兴
盛时期,到世宗嘉靖年间达到高潮,同时鉴于元末道教的发展较滥,建立了一套管
理道教的机构和制度。明洪武三年(1370),太祖下诏取消泰山神各种称号,改称东
岳泰山之神,并立碑岱庙,诏告天下。洪武十年八月,太祖遣曹国公李文忠、道士
吴永舆、邓子方为特使,至泰山致祭,并立祭祀碑于岱庙。洪武十五年,泰安府设
道纪司和县设道会司,司署分别设在岱庙和碧霞祠,为泰山道教活动中心。成化二
十一年(1485)二、三月间,泰山多次发生强烈地震,“震声如雷,泰山动摇”,四
月,明廷遣使祭。弘治十二年(1499),明廷发内帑银八千两,命山东镇巡等官修葺
岱庙,历时4年竣工。正德十一年(1516),官府下令在泰山征收香税,设总巡官一
员,“专一督理香税”。嘉靖九年(1530),明廷在泰山极顶建玉皇观。二十六年,
岱庙毁于大火,仅存寝宫及炳灵、延禧二殿。三十三年重修,耗银万两。隆庆六年
(1572)明宗室、胙城王府辅国将军朱睦木施,在泰山后石坞建元君庙。万历二十七
年(1599)神宗下旨颁发给岱庙《道藏》一部,命道人朝夕颂诵。三十九年,拓建元
君下庙,神宗赐额“灵应宫”。四十三年,重修岱顶碧霞宫并铸造“金阙”(铜亭),
后移山下,今存岱庙。四十八年,在红门宫北盘道处建万仙楼,祀王母。
  明朝山东各地出现了一批高道。著名道士、拳术武当派之祖张三丰,少年时曾
在崂山刹居学道,日诵洞经,入终南山、武当山修炼成道后,复来山东各地居留多
年,他曾在岱阴明月嶂北岩洞修真炼丹,后称“懒张石屋”。永乐年间他三次由青
州去崂山传教法、教武术,崂山道士的武当拳艺就是此时所传。张三丰的居留,为
潍坊增添了新的道派,出现了“武道士”。沂山东镇庙,就有庙左是文道士(全真
道)道观,庙右是武道士(武当派)道观。
  在明朝扬正一抑全真的政策下,正一派有所发展。明中叶以后全真道以龙门派
为主体出现一批高道,又呈复兴之势,以至清末时仍有相当势力。据清宣统年间(
1909-1911)《山东通志》记载,山东各地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的道教宫观就有
170多座。这个时期,各地全真派道士多兼行斋醮祈禳,以香火收入为谋生之一途,
在宗教行持方面,与正一道形成相互融合的趋向,因此道教香火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