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秦汉时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9&rec=33&run=13

  先秦时期山东民间盛行巫术迷信、神仙方术、黄老之学,以齐国较甚。秦朝建
立后,秦始皇接受齐国方士说教,追求长生不老,屡次东巡,首次东行时曾郑重祭
祀齐国八神,遣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寻找仙人和不死之药。汉武帝身边也有
齐方士如少翁、栾大、丁公、公孙卿等跟随,周游各地,东巡海上,行祀八神。齐
人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计。在汉武帝倡导下,齐人学方士成风,造就了一批以“
丹鼎”为职业的人员,成为道教产生的基础条件,道教在齐已具雏型。
  泰山自古有“天齐”之称,被视为可以通天的一座神山,远古时代民间就有对
泰山的崇拜信仰。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都要到泰山封禅,有“封泰山、禅梁
父”的制度。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封禅泰山。葛洪《神仙传》载:西汉武帝东封泰
山时,有泰山道士邱稷君抱琴迎拜,得武帝欣赏而在山麓建祠祀之。汉末,泰安人
崔文子在泰山采药疗疾行教,被道教奉为真人。
  崂山古属齐国。相传西汉建元初(约前140),江西瑞安人张廉夫来游崂山,因
构茅庵,供奉三官而名“三官庵”,自称乐山居士,开垦山麓,自食其力,至建元
三四年间又建殿宇,供奉老子神像,后称为“太清宫”。
  沂山自汉代以后历朝帝王多立祠祭祀。据传“虞夏有望秩之典,周有沉埋之祭,
秦祀加车乘驻朐,汉公玉带请于武帝,封为东泰山,设祠于山卑,称为‘泰山祠’
以祭”。泰山祠建于西汉太初三年(前102)。
  西汉时齐人甘忠可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12卷。东汉中叶琅琊(今诸城)方士
吸收先秦稷下学者阴阳五行术语、齐方士巫术及墨家平均主义思想,编著《太平清
领书》,即早期道教主要经典《太平经》。东汉顺帝时(126-144),琅琊人宫崇到
京师献上其师干吉所得《太平清领书》,桓帝时(147-167)平原人襄楷再献此书,
均未受到重视。直到灵帝即位后,《太平经》才得到统治者重视,同时在民间流传
开来。汉灵帝熹平、光和年间(172-183),钜鹿(今河北平乡)人张角利用《太平经》
传播道教,得百姓信向,10余年间徒众增至数十万,分布于青、徐、幽、冀、荆、
扬、兖、豫8州,于中平元年(184)发动黄巾起义,经10个多月奋战终告失败。不几
年,青、徐黄巾再起,其中青州黄巾众至30万,活动于北海、渤海二郡之间,继转
战于鲁西南扩展为百万之师,后被曹操收编为“青州兵”,仍保持太平道信仰。以
后太平道渐融于天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