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9&rec=30&run=13

  四门塔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青龙山东麓的神通寺遗址东侧。塔建于隋大业
七年(611),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塔。塔为单层方形,四面各有一半圆形拱门,故
名四门塔。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塔为亭阁式塔,是从印度传来的堵波式塔同中国的传统亭阁式建筑相结合
的产物。塔通高15米,每边长7.4米,由雕刻着几何花纹的大块青石砌成,塔上部
石檐挑出,叠涩5层,塔顶用23行石板层层收缩叠筑,砌成四角攒尖方椎形。顶端
由露盘、山华、蕉叶、相轮构成塔刹。整个造型简洁、浑厚、壮观。塔室内有面宽
2.2米的方形的塔心柱,承托着16根三角石梁,撑住塔顶。在塔心柱四面高约1米的
台座上各有佛像1尊。佛像用整块大理石雕成,刻工精细,皆高螺髻,结跏趺坐,
神态自若。东为阿 佛,西为无量寿佛,南称保生佛,均双手平叠于胸前,做禅定
状。北面一尊曰微妙声佛,双手分扶两膝,似在娓娓说法。佛座上有东魏武定二年
(544)《杨显叔造像记》和唐景龙三年(709)《比丘尼无畏造像记》,早年残毁,
1972年根据拓片复制归位。塔北有一棵参天古柏,主干上分出9根粗大的分枝,俗
称“九顶松”,茂密的枝叶郁郁葱葱,将古塔衬托得更加古朴雅重。因自古神通寺
和四门塔名扬海外,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曾两次来此瞻仰。
  龙虎塔位于济南市柳埠镇白虎山西麓,神通寺墓塔林南,与四门塔隔谷相望。
因塔身雕有龙虎而得名。始建年代无考,从建筑风格推断,塔基、塔身为盛唐时建
筑,塔顶为宋代补建。塔高10.8米,呈方形,单层重檐,砖石结构。塔身由四块完
整巨大的方石筑成,每面辟有火焰状纹饰的券门,密布刻工精细的高浮雕龙虎、罗
汉、力士、伎乐和飞天等形象。塔基为三层平台大檐须弥座,精雕着覆莲、伎乐、
狮子等。南门和北门两侧分别精雕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四大天王像;东门两侧
是阿难、迦叶二尊者雕像。塔室内砌方形塔心柱,其四面各有一石龛,龛内各雕一
尊佛像。塔顶重檐华拱承托,置覆钵相轮塔刹。龙虎塔雕刻精湛,装饰华丽,造型
优美,是印度浮图和中国民族建筑形式、石刻艺术相结合的杰作。1988年国务院公
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神通寺墓塔林内还有一座七级石雕龙虎塔,又称小龙虎塔,塔身正面浮雕龙虎,
塔内有一佛二菩萨雕像。此塔建于唐开元五年(717年),原址在柳埠镇西北突泉村,
1972年移此。
  九顶塔位于柳埠镇东南灵鹫山九塔寺内,寺久废。塔始建于唐代,因结构巧妙、
造型别致而驰誉古今,堪称一绝。明代人许邦才《重修九塔寺记》称:“其塔一茎
上而顶九各出,构缔诡巧,他寺所未经有,故寺名九顶塔”。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顶塔高13.3米,单层八角,为水磨砖对缝砌成,各面皆成凹形曲线。塔身至
檐顶,叠涩向外挑出17层,内收16层,形成八角平座。平座之上各隅分别建有高2
.84米的三层叠涩挑檐方形小塔,正中筑有高5.33米的圆形小塔。高出8座小塔之上。
9塔形成塔林之势,主次分明,和谐有致。塔身南面辟有佛龛,龛内供石雕佛像1尊,
协待2个。佛高1.2米,跏趺而坐,螺形发髻,面容丰满,身披双肩下垂的袈裟,下
为束腰佛座,雕工精细,栩栩如生。佛龛四壁绘有天王、菩萨壁画,龛顶饰以天花
藻井,虽有部分残损,仍不失当年神彩。
  辟支塔位于灵岩寺千佛殿西,始建于唐天宝十二年(753),宋淳化五年(994)至
嘉 二年(1057)重修。为砖筑楼阁式塔,塔身八角九级十二檐,通高54米。塔基石
筑,四周刻有阴曹地府酷刑等浮雕。塔顶为铁刹,由覆钵、露盘、相轮、宝盖、圆
光、仰月、宝珠组成。宝盖处牵铁链八条,分由九层檐上八角的八个金刚承接。此
塔是灵岩寺标志,耸立山腰,挺拔秀美。
  灵岩寺墓塔林位于寺西,为历代住持高僧墓塔,计167座,全为石筑。塔由座、
身、刹组成。座有方有圆,或须弥座,或雕莲瓣座,或金刚力士顶托;塔身有圆柱
体、多角长方体、钟形体等,上刻僧名和年号;顶为长方形雕莲花瓣覆体及圆形相
轮,上置宝瓶或相轮式宝尖。诸塔中以慧崇塔建筑时间最早,建于唐天宝年间,石
砌单层方形,重檐,酷似四门塔。林内还有墓志铭81块,其中日本僧邵元于元至正
初年撰书《息庵禅师道行碑》,文词雅训,行书流畅潇洒。郭沫若题诗:“息庵碑
是邵元文,求法来唐不让仁。愿作典型千万代,相师相学倍相亲。”
  翠屏山多佛塔位于济南市平阴县的翠屏山上。塔建于唐贞观四年(603),明初
废圮,嘉靖年间重修。塔高19.7米,为13层8面实体单檐石塔。塔座之上,每层四
面各辟一拱形佛龛,内雕佛像1尊,结跏跌坐于莲花座上。除底层佛像高1.2米外,
其他各层皆为0.4米小佛。全塔原共有大小佛像104尊,现存88尊。塔刹为铁铸宝瓶,
高1.9米,造型简洁大方。1977年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翠屏山景色秀丽,松柏叠翠,恰似一道天然屏障,故称翠屏山。山西麓及峰顶
尚存大雄宝殿、天王殿、三圣殿、玉皇阁及戏楼等庙宇的残垣断壁,以及历代碑刻。
屹立于峰顶的多佛塔点缀了山光水色。
  兴隆寺塔位于兖州城东北隅。兴隆寺乃隋唐古刹,寺废塔存。据《兖州府志》
记载,其建筑年代为隋开皇年间(581-600),按现存实物推断,此塔当为宋代所建。
  塔为八角形13级楼阁式砖塔,高54米,塔底基周长48米,塔形分上下两部分。
其下部7层粗壮硕大,沉稳坚固,为磨制青砖对缝砌成,每层塔身正向四面辟有卷
门,其他四面设有透明窗或盲窗。塔内设螺旋式砖梯盘旋而上。在7层之上又建6层
小塔,体形急剧收小,远望犹如塔刹一般,但小塔之上又筑有莲座及宝瓶塔刹。这
种独特的建造方式,在中国古塔形制中尚属罕见。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该塔上
部在地震中倒塌,康熙五十三年(1714)修复。兴隆寺塔挺秀玲珑,高插云天。今此
塔已修葺一新,登临其上,兖州古城新貌尽收眼底。1977年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济宁铁塔位于济宁市铁塔寺街北侧的铁塔寺内。北宋崇宁四年(1105)建。铁塔
原为7级,系徐门常氏为其夫还愿而捐资铸造。明万历九年(1581),济宁道台龚勉
集资重修时,向上增加两级并铸铜质塔顶,使塔更加伟岸清秀,气势非凡,成为当
时济宁古城一大奇观。铁塔历经风雨剥蚀,塔身向东南倾斜。1973年扶正大修时,
从塔基内出土石棺1具,内置小银棺,棺内存放舍利子若干;同时,在明代增建层
内发现铜佛、铜镜、水晶瓶、瓷函、木函珍珠和《妙法莲华经》一部,另有长方形
铸字铁牌一枚,正面铸“佛敕令”3字,背面铸“大明万历九年拾一月朔”。
  铁塔为九级楼阁式,通高23.8米,塔身10余米,下部为砖砌八角形基座。基座
南面辟门,室内顶部砌八角藻井,中藏宋代石刻千手佛像和清光绪七年(1881)塔铭。
塔身呈八角形,铁壳砖心。每层由塔檐、平座、勾栏组成,沿平座边沿,安设高约
30公分的围栏。栏板图案花纹繁多,有二方连续的字形纹饰、牡丹纹饰等,浇铸
精细。围栏内越过20公分游廊,便是塔壁。塔壁每层四面有方形假门,其余四面设
龛,内皆铸浮雕佛像2尊,结跏趺坐,形象逼真。一、二层塔壁上铸有“大宋崇宁
乙酉常氏还夫徐永安愿谨铸”和“皇帝万岁”、“众臣千秋”等题记。顶层八角尖
端起翘,悬有风铃。塔刹为桃形攒尖的鎏金宝瓶,置于仰莲须弥座上。铁塔构件系
仿木结构建筑雕模铸制,造型峻峭挺拔,反映了宋代铸造技术的水平。1988年公布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子灵踪塔位于汶上县城西北角宝相寺内。宝相寺始建于唐代,唐太和年间铸
大钟一口,佛寺晨钟闻数里。塔始建年代无考。塔为八角楼阁式砖塔,通高45米,
共15层,自塔基至塔刹匀称秀拔。每层用水磨砖做出斗拱,上有平座,东、南、西、
北各面砌有圆形门洞,底层东、西、南三面各砌有券门式佛龛,内原设佛像已佚,
北面辟门可入塔内。塔内设有螺旋砖梯可登塔顶。塔刹为圆葫芦形,由黄琉璃烧制
而成,在阳光下金光灿烂,故俗称黄金塔。1977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聊城铁塔位于聊城市东关原隆兴寺内。隆兴寺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
而铁塔始建年代无文字记载,据其造型结构及塔基石雕风格推测,当在宋金时期。
此塔因年久失修,上部倾圮,仅存底部5层塔身和石砌基座。1973年整修时,从地
下掘出历年坠毁的塔身和塔顶安装复原。1977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铁塔共12层,高15.5米,八角楼阁式仿木结构,塔身用生铁分层铸造,逐层叠
装而成。每层八面飞檐,斗拱承托,并铸成门窗、瓦垄、平座、栏杆等装饰,精巧
细致,玲珑剔透。铁壳中空厚6-10厘米不等,内填砖石,塔刹为仰莲葫芦宝瓶式。
塔座为石砌正方形上下叠涩不对称式须弥座,座高2.9米,占地10.6平方米,为莲
花瓣式石刻。周围方石上刻有头陀、菩萨、鸾凤、仙鹤、鱼龙等各种图案,东南与
西南两面各有一名赤膊腆腹金刚力士。石刻造型优美,形象逼真。
  1977年清理塔基时,从须弥座正中发现一座1米见方、深约80公分的地宫。地
宫四周石壁上刻有仰莲、鸟兽、力士等浮雕,宫内存有长方形石函1具。石函外置
释迦牟尼鎏金佛像、观世音菩萨铜像及供奉人铜像各1尊,兰花净水瓶1个,青花瓷
瓶1个,觚形器两件和唐、南唐、北宋、辽、南宋、金、元、明8朝34个年号的货币
638枚。石函内置一小型银棺,棺内安放佛舍利两袋,棺首刻“辟支佛舍利”5字,
棺底刻“大照成化丙戍春三月吉日造”。石函外侧阴刻铭文10行:“古有铁塔,在
东关街北,永乐年倒,天顺年间,东昌府僧纲司都纲性深,隆兴寺住持祖崇僧德宁,
发心募缘,至成化二年三月初六日重立铁塔记。石匠掌 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