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宗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9&rec=23&run=13

一、禅宗
  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
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称为参禅,所以名为禅宗。初祖
达摩以四卷《楞伽经》传于二祖慧可作为心印的准绳,弘忍、慧能教人诵持《金刚
般若》。《楞伽》、《般若》是此宗的经典依据。8世纪,此宗分为南北两派:北
宗神秀(约606-706)一派主张渐修,盛极一时,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慧能(638-713)
一派主张顿悟,后世尊为六祖,弘传甚盛。南宗六祖慧能弟子中,有南岳怀让(
667-744)和青原行思(?-740)两大支系,由这两大支系又分成五宗七派:即南岳系
分为沩仰宗、临济宗;青原行思系分为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以后临济宗分出
黄龙、杨枝两派。五宗七派都曾兴盛一时,经过一段时间有的就衰绝不传了。后来
的禅宗只有临济、曹洞两派流传不绝,临济宗更是兴旺。山东省现在开放的长清灵
岩寺、千佛山兴国禅寺、泰山普照寺和斗母宫、五莲山光明寺,均属禅宗临济派寺
院。济宁铁塔寺、济南佛慧山开元寺等为禅宗曹洞派寺院。

二、天台宗
  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是陈隋之际的智 ,因常住天台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
妙法莲华经》,故又称法华宗。据该宗系谱,初祖印度龙树,二祖北齐慧文,三祖
慧思,四祖智 确立了定(止)、慧(观)双修原则,所著《法华玄义》、《摩诃止观》
、《法华文句》初奉为“天台三大部”,是该宗的根本典籍。在判教上,主张五时
八教,把《法华经》列为佛的最高最后说法。在教义上,主张一切事物都是法性真
如的表现,并用一念三千、三谛圆融加以发挥。在禅观修习上,相应地提倡一心三
观。该宗集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
野的支持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
倡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
  山东荣成赤山法华院系唐代天台宗寺院。青岛湛山寺系近代天台宗名刹,第一
任住持亻炎虚为天台宗第44代传人,现任住持明哲为第45代传人。

三、净土宗
  又称“莲宗”。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和《往生
论》为主要经典。唐代善导(613-681,山东临淄人)创立。因其专修往生阿弥陀佛
西方净土(极乐世界)的法门,故名。净土宗立祖之说起于宋朝。相传东晋慧远在庐
山邀集僧侣18人成立“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净土,被奉为初祖;东魏汾州玄中
寺昙鸾著《往生论注》,认为世风混浊,靠“自力”解脱甚难,主张“乘佛愿力”
(“他力”)往生净土,称“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死后“往生安乐国土”;隋
唐间道绰在玄中寺传净土信仰;唐初善导从道绰学净土教义,后到长安光明寺传教,
正式创立净土宗,所著《观无量寿佛经疏》、《往生礼赞偈》、《观念法门》、《
般舟赞》等,为该宗重要依据。修学该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佛乘,也不一定
静坐专修,行动坐卧皆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平时持戒诵经,广行众善以作助行。
因而易于普及。中唐以后广泛流行,后与禅宗融合。其他宗派的学者,也兼修此法。
净土宗在山东佛教信徒中流传较广。

四、华严宗
  该宗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故名。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643-712)被武则
天赐号“贤首”,故亦称贤首宗。
  该宗称陈隋间杜顺为初祖,二祖智俨,三祖法藏。在判教上,分为“五教”,
以《华严经》为最高教典,自称“一乘圆教”、“圆明具德宗”或别教一系。在思
想上,把“一真法界”(或称一心法界,即真如佛性)视为世界一切现象之本源,用
法界缘起说明现象间的关系;其中包括四法界说、六相圆融说、十玄缘起说等,始
终贯彻以理、事关系解说教义的原则,把“圆融无碍”作为认识的最高境界。唐德
宗时,四祖澄观受封“清凉国师”,宪宗时任全国“僧统”,发挥贤首教义。其弟
子宗密进一步调和佛教内部各派和儒、道各家思想,使该宗形成庞杂的体系。唐武
宗灭佛后,该宗衰落。清末山东济南府新城县东北、东昌府博平县东各有华严寺,
前者建于唐开元年间。崂山有华严庵,建于明代,亦系华严宗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