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山兴国禅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9&rec=14&run=13

  兴国禅寺位于济南市城南千佛山北面山腰。千佛山古称历山,相传虞舜曾躬耕
山下,故又名舜耕山。隋开皇七年(587),在历山之阴刻石造像,建千佛寺,因而
得名千佛山。寺在唐贞观年间(627-649)重建,改为兴国禅寺。南宋绍兴年间(
1131-1162)重修扩建。元末明初因战乱,寺院已“兵焚废弛,殿堂蓁芜,无存一砖
一瓦”。明成化四年(1468)德府内官苏贤捐资重建佛殿、僧寮和库房,殿内重塑释
迦牟尼佛、大悲观音、地藏王菩萨、十八罗汉、四大天王等像。清嘉庆至咸丰年间
(1796-1861)又有扩建。寺内原有殿堂七座,分四个院落,禅院深邃幽静,殿宇厅
廊雄伟壮观,错落有致。此寺旧有上、下院之称,下院即千佛山脚下的崇佛寺,规
模宏伟,塔林成片,近代废圮,仅存一座墓塔。禅寺现存殿堂多系明清建筑。民国
七年、十六年和建国后的50年代都有较大的修缮。“文化大革命”中佛像被毁,大
雄宝殿因遭白蚁而拆除。1983年国务院确定兴国禅寺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庙。
1984年以来进行了全面维修,恢复了原貌,由佛教组织管理。
  兴国禅寺山门面西,门额镌刻赵朴初题书的“兴国禅寺”四个金色大字;两侧
楹联:“暮鼓晨钟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山门两侧为钟鼓
二楼。新建的弥勒殿和大雄宝殿坐东面西,大殿正中须弥座上祀释迦牟尼木雕像,
南北两壁为文殊、普贤和十大弟子立像。南配殿为观音殿,外匾“慈航普渡”,北
殿为卧佛殿。院中新置“万年宝鼎”、“双耳香炉”和“青铜云板”等。
  寺内南侧崖壁上,隋开皇年间和唐贞观年间开凿的石窟造像群,现仅存佛像
130余尊。最早为隋开皇七年刘茂景敬造的弥勒像。崖壁下有极乐洞、龙泉洞、黔
娄洞3个自然洞穴。
  寺内现开办代销经书、流通法物和供应纪念品等社会服务项目。每年古历九月
九重阳节山会,从四面八方来千佛山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和赶会旅游观众十数万人。
现有僧人10名。
  极乐洞内有造像20余尊,是寺内石窟造像的主体。正面石壁上镌刻西方三圣,
中间阿弥陀佛跏趺而座,像高3米,两侧为观世音、大势至立像,各高2.5米。三圣
像雕工精细,神态自如,为齐州一带石刻造像之珍品。其他造像因洞就势,大小不
等,均凿壁而成。
  龙泉洞镌有佛像20尊,洞内下方为一天然积水池,水深约3米,清澈见底,为
当年僧侣食用水源。明代《历泉》作者刘勒曾赞此泉:“云绕山寺宝,苔浸石佛头。
洞中多法水,为客洗烦愁。”
  黔娄洞相传为春秋时代齐国名士黔娄子隐居著书之所。洞深数丈,曲折回环,
三转之后,有一约20平方米的长方形空洞,洞高两米,中镌黔娄子坐像和6尊佛像,
现已残缺不全。
  千佛岩东,在高出寺院10米的平台上,有明代建造的“对华亭”,原是僧人坐
禅习静、讲经说法的地方,也是居高临下观赏泉城美景的好处所,现在这里是寺院
客堂。寺内北廊房墙上镶有赵朴初撰写的“齐鲁青来”和董必武、郭沫若游千佛山
而作的诗词碑刻。从兴国禅寺上行至东西盘道分叉处,沿小路顺山势西行约四、五
十米,有一块15平方米的崖壁,光滑平直像一座巨大的影壁,上刻有“第 弥化”
四个大字,“ ”是一的大写,即第一的意思,每字高两米多,是全省最大的石刻
之一,从山角下向上遥望,隐约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