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清灵岩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9&rec=13&run=13

  灵岩寺位于泰山西北麓长清县灵岩山南坡。灵岩山原名方山,《水经注》称玉
符山。“前秦苻坚永兴中(357-359),有竺僧朗卜居于此”,“始建精舍十余区”,
为灵岩寺创构之始。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遭灭佛之劫,寺院尽毁。北魏
正光年间(520-525),法定禅师重建寺院于方山之阴,名神宝寺(今遗址在小寺村南)
,后又建寺于方山之阳,名灵岩寺(旧址在今寺址东北甘露泉旁)。今灵岩寺为唐贞
观年间(627-649)僧慧崇建。唐初,灵岩寺名声日隆,著名僧人唐玄奘慕名到灵岩
寺译写经文。唐麟德二年(665),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到泰山封禅时,打破以往惯例,
先到灵岩寺拜佛,后到岱顶祭天。唐宣宗开元年间(713-741),禅宗北派领袖神秀
的弟子降魔禅师来此讲经,提倡“渐悟”禅法,对唐代社会影响很大。唐德宗时宰
相李吉甫把它与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南京栖霞寺并称“域中四绝”
。至北宋年间(960-1279),灵岩更加兴盛,寺院进一步扩大,寺僧千余人。景德年
间(1004-1007),宋真宗赐名“景德灵岩禅寺”,熙宁三年(1070),宋神宗钦定派
送灵岩寺主持僧人,这一钦定派送制度一直延续到明代。金元时代(1115-1368),
灵岩寺香火依然隆盛,与国内名寺如北京大万寿寺、河南嵩山少林寺关系密切,主
持人之间常常相互调遣。明成化四年(1468)易名敕赐崇善禅寺,嘉靖年间(1522-
1566)复名灵岩寺。清乾隆帝在甘露泉西侧建爱山楼行宫,南巡8次驻跸于此,他曾
御题灵岩八景,每景都立额碑和赋诗碑并建亭,至今尚存其题咏手迹24块之多。清
末以来,灵岩寺历经劫难而幸存于世。建国后,多次整修,面貌一新。今寺内有山
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殿、御书阁、辟支塔、墓塔林等。1982年公布为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门又名金刚殿,山门内两旁置两大护法金刚,左为密执金刚,右为郑罗廷金
刚。门前门后左右两旁各置一碑,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立。
  天王殿又名二山门,建于明代,内存宋神宗《敕赐十方灵岩寺碑》、金《田园
记碑》、元《大元国师法旨碑》及乾隆帝御制碑等历代名刻。钟鼓二楼分列东西。
  大雄宝殿创建于宋,原名献殿,为供佛讲经之地。该殿沿用代柱础。系清中叶
以后建筑。殿前古柏参天,银杏合围。殿后为五花殿,又名五花阁,现仅存阁门、
八棱石柱及覆莲柱础。
  千佛殿为寺内主体建筑,建于唐,拓于宋,重修于明清,规模宏伟壮观。内置
须弥座,供3尊大佛,中为宋塑藤胎毗卢遮那,东西为明铸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铜
像。四壁台座上置宋代40尊罗汉彩色泥塑,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梁启超称其为“
海内第一名塑”,1983年刘海粟题“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壁面上原有明制铜、木小佛千尊,今存293尊。
  御书阁位于千佛殿东北,系唐代住持僧慧崇专为存放皇帝御书而建。阁内原有
唐太宗、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等御书,金贞礻右年间(1213-1217)遭兵燹,御
书尽毁。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门前有宋大观年间住持僧仁钦篆书门额。门洞壁间
生青檀一株,古枝纵横,盘根错节,状若云朵,故名云檀、银檀。阁壁下嵌历代名
刻。前壁有宋人蔡卞草书《圆通经》碣,字如龙蛇屈伸,仪态万方。另有蔡安特题
诗:“四绝之中处最先,山围宫殿锁云烟。当年鹤驭归何处?世上犹传锡仗泉。”
  千佛殿东南有汉柏,今古柏挺秀,下有苏东坡《黄茅岗诗》碑,旁有“五步三
泉”:苍崖下为卓锡泉,传西晋名僧佛图澄锡杖卓出而成;又有白鹤泉、双鹤泉,
细水涓涓,终年不竭。三泉之水西汇镜池,清澈见底。泉南有茶社。传中国饮茶之
风即始于此寺。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饮茶》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
大兴禅教,学禅务不寝,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于是茶道大兴,王公朝士,
无不饮茶”。茶社东有巨石,上有天然纹,如僧人袈裟披摺之状,篆刻“铁袈裟”;
北为乾隆行宫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