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蒙古族教育及培训藏族学员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8&rec=61&run=13

一、满族教育
  德州旗人教育 清朝旗人子弟均可参加科举考试,因传统习惯而尤重武功,自
嘉庆至宣统年间考取武举共40多人,占全德州武举总人数的32.52%:嘉庆年间3人,
其中昌伊苏考中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官至陕西固原、直隶、台湾等地提督;道
光年间17人,其中2人官至守备、把总;咸丰年间5人,其中1人官至防御;同治年
间5人,其中1人中进士,官至蓝翎侍卫;光绪年间12人。1890年(光绪十六年),山
东督粮道善联(满族)与满营共同捐资兴建正谊书院(在今德州石卢街小学旧址),为
满营生、童肄业之所,终光绪朝仅考中文举3人。
  青州满族教育 清朝青州驻防满州旗城有各级官办学堂供满族子弟习文学武。
旗城学堂经费,均由公款提充。各级学堂均按《钦定学堂章程》规定设置,课程有
修身、读经、讲经、国文(满、汉文)、历史、地理、数学、德文、习字、体操外加
军事武功等。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青州驻防满营创设的备斋学堂,实为青州近
代幼儿教育的开端。驻防满营备斋学堂,招收学龄前儿童,“先教识字读书”,以
备将来升入初等小学。为便利学童就近入读,备斋学堂于八旗各设1处,每处又于
前、后旗分设两点教学,称为前、后备斋。《学部官报》光绪三十三年《京外学务
报告》记载:青州驻满洲旗城,设有青州驻防备斋学堂8处,初等小学堂4处,八旗
翻译学堂和武备小学堂各1处,英文专修馆(海岱书院改称)1处,特别海岱英文专修
馆1处。
  海岱英文专修馆于1909年(宣统元年)兴办,主学外语,培养外语人才,有监督、
中外文教员等执教并管理。
  辛亥革命后废止北城满族各级学校。民国时期北城有小学1处,内有教师1人,
教学班2个。
  1975年益都北城满族村有初级小学3所。
  1984年7月,北城村中、小学被山东省教育厅命名为“青州市益都镇满族学校”
,在校学生有5个初中班、5个小学班共492人(满族262人),教师24人(满族8人,占
33%)。北城村委会投资40万元、群众捐款3.5万元,于1986底建成可容20个教学班
的4层教学楼,建筑面积1836平方米,全国人大常委爱新觉罗·溥杰题写了校名。
1986-1987年,北城村委会和村办企业先后投资2万余元,为学校购置教学仪器、备
配新桌凳、师生服装及文体用品等。1988年该校被评为潍坊市电化教学先进典型,
成为全省六配套优秀学校之一。
  1987年,北城村委会出资在青州一中设民族高中班1个,首批学生27人。
  1989年,北城村设民族职业高中班1个。
二、蒙古族教育
  蒙古族聚居的临淄区刘营村,建国前90%以上人口为文盲,1922年村设小学1处,
为3间土草房,学生20人,教师1人(汉族)。1983年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建起16间砖瓦
房校舍,1985命名为刘营村蒙古族小学,3个教学班,学生91人(蒙古族83人,占
91%),教师4人(蒙古族3人),当年入学率100%,巩固率97%,升学率65%。1984年刘
营村设蒙古族学前班1个,学生36人,教师1人。
三、培训藏族学员
  藏族班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根据国家关于智力援藏的指示精神,山东
省向西藏地区派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帮助藏族同胞发展教育,同时在省内部分院校
开办培训班培训藏族师生。自1981年起,蓬莱师范学校、山东省教育学院等院校为
西藏日喀则地区开办了中学教师培训班。1985年起,国家决定在全国17所中学设藏
族班,山东省分别在济南回民中学和济南十四中学各设1个班,每班50人,学制4年,
除统一规定课程外,加学藏语课。藏族班学生毕业后,可在内地就近升学,除高中
外,还可根据西藏地区需要报考中等专业学校。济南卫生学校设有1个藏族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