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8&rec=58&run=13

  山东早期回族教育,主要是经堂教育和私塾教育,元明以前侧重私塾教育,清
代经堂教育突出起来。辛亥革命以后逐步发展成规范的现代学校教育。
一、经堂教育 详见《山东省志·宗教志》伊斯兰教篇第三章第一节。
二、私塾教育 早于经堂教育又与经堂教育并行,着重学习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元
朝无考。明清时期普及。明朝,青州有进士杨应奎、马之骥。明末清初,禹城韩家
寨韩美醇父子3人均担任知府,民间称“一门三知府,父子九登科”。济南陈英在
明成祖时供职光禄寺,祖孙6代世袭济南府寺掌教,阿、汉兼通,四代孙陈思撰写
的《来复铭》,系用儒学诠释伊斯兰教的最早的汉文著作,全国独一无二。明朝陵
县有名将冯国胜。清朝,青州有杨挺、刘瓒、杨绍基、丁渥恩等举人;菏泽马垓有
两江总督马新贻;聊城东关有探花、武举各1名;冠县沙亮是清雍正间武进士;济
宁有进士米协麟,沙丽生官居五品知洲,邹县唐承烈官居成都府尹。诸如此类得中
文科武第者,均得益于私塾教育。
  私塾是民间私设的书坊,分家馆、村馆和散馆。家馆又称馔馆,是富贵人家设
立的,以优厚的待遇延聘塾师,专教自己的子女,同族近亲子女亦可就读,入学人
数不多,有的二三人,有的五六人。村馆由贫寒人家联合一村或数村设立,合资聘
任塾师,教授诸家子弟,学生多则二三十人,少则十几人。散馆由塾师自开门馆,
让附近子弟出钱来学,入学人数较多。据不完全调查,清末民初济宁南关回族聚居
的街巷中,有回族家馆和散馆10余处。这些回族塾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均是
沿袭封建教育传统模式,采用读、写、讲、作四种手段,即读四书五经,写大小毛
笔正楷字。讲学生读过的四书五经,作文作诗、练写八股文和五、七言律诗。在私
塾中还有义学,它的教材教法与私塾“三馆”基本相同,但经费来源和办学条件不
同,有固定的房屋和学田或经费,用以养活塾师,儿童上学不用花钱。这种学校为
数不多,较著名的有济南永长街(当时名大街)清真北大寺迤南路东的“养正书院”
和济宁顺河东大寺的义学,前者系嘉庆年间的武举人王攀桂(后官至三品游击将军)
将原住宅改建,并将济南南郊30亩田地和市内两所店房的租金做为办学经费,由当
时山东学台萧培元命名并亲题院名;后者原系济宁乡老捐巨资支持常志美等攻读经
学,未成,遂建义学。
  山东绝大多数回族私塾在民初大兴新式回族教育中相继停办。
三、新式教育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期间,在中国回族内部发起革新文化教育的运动,从
北京开始遍及全国,山东回民创办新式回族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唐柯三、穆华亭,
著名伊斯兰教学者马松亭、王静斋,山东省议员陈愚,济南知名人士金汉卿、马效
仙等。益都的县知事李祖年、山东第一路民团总指挥赵明远及其母丁蕴辉、阿訇马
玉才等人,济宁阿訇张子真,禹城县商会长韩自信,邹县开明人士唐承绪,临清的
裘革坊主洪长清等,泰安的资本家马伯声、开明地主白宗茂等,也先后在当地创办
了新式回族学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又有不少回族志士仁人创办抗日学校
和解放区革命教育,还有的在日伪统治区或国统区创办回族教育。其中较著名的有
平邑回族抗日英雄米 民、禹城韩寨中共地下党负责人韩清泉、党员韩同成,济宁
中共地下党员郑又樵、范铁民、杨冀明,泰安周家坡丁富才等人。这一时期各级各
类新式回族学校不下50处,其中师范学校1处,小学戴帽初中1处。同时仍有相当数
量的经堂学校和私塾存在。
四、建国后的回族教育
  50年代初,建立了两处回民中学(其中连镇回民中学因行政区划变更归属河北),
1个回民师范班(附设在济南回民中学)、3个回民中学班(设临清一中、临邑田口中
学、青州二中内),命名的回民小学约20处,大多数回民村庄都建起小学。1958年,
因反“地方民族主义”,回族中、小学名称一律取销。
  1978年以来,回族教育迅速恢复和发展。省教育厅与省民委继1980年派员调查
济南市的民族教育状况,帮助恢复济南回民中学及永长街、西青龙回民小学之后,
1984年对全省民族教育情况进行了普查,起草了《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民委关于
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1985年5月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以鲁政发[1985]48号
文件下达全省贯彻执行。文件对提高民族教育的认识、办好民族学校、加强师资队
伍建设、对少数民族大中专考生降低分数段录取,以及多渠道多形式兴办民族学校、
解决民族学校办学经费等,都提出了明确意见。各有关市地提出了相应的贯彻执行
意见。1988年5月,省教育厅、省民委下发了《关于举办民族师资班的决定》,于
同年秋天委托济南师专、青州师范学校实行定向招生和定向分配。迄1989年12月,
全省已恢复、改建和新建回民中学20处(含完中2处)、回民高中班2处,回民学校2
处;民族高师班和民族中师班各1处;已经命名的回民小学76处,包括未命名的民
族小学(即回族集居村和散居村小学)约计近400处;包括已经命名的回民幼儿园在
内,全省约有三分之二的回族村有了学前班和幼儿园。除省内外普通高校可供回族
考生选择报考以外,中南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学院面对山东招生,每年都有40至50
人的名额,大部分招收的是回族学生。在回族教育发展中,出现了一批民族教育先
进单位,较著名的有临清回民中学、济南回民中学、青州城里回民中学、泰安回民
中学、平原五麻回民子弟学校和济南永长街回民小学、济宁普育回民小学、金乡县
回民小学等,涌现出任秀禄、何岱涌等一大批等献身回族教育事业的优秀校长和教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