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建国前少数民族贫困生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8&rec=44&run=13

一、“穷回回”
  建国前鲁西北农村回民农户有“七多”:不打粮的土地多,苛捐杂税多,破房
漏屋多,做小买卖的多,扛长工的多,逃荒要饭的多,下关东的多。40年代末无棣
县五营村有回民200余户,其中逃荒要饭159户,扛长工14户,卖儿卖女8户,刘庙
村下关东200多人。鲁西南菏泽地区回民农业生产水平低,“占街头、皮毛行、卖
零食、宰牛羊、当经纪、贩米粮”普遍,回民生活贫困。40年代济宁南关越河两岸
回民70%以上从事跑行、勤行(指卖羊肉汤饼等小食品摊贩)和屠宰牛羊,有“三多”
、“四愁”:提花生篮子的多,文盲多、跑主麻(要饭)的多;愁吃、愁穿、愁阴天、
愁要夫派捐。鲁中地区回民集中的金岭镇、太河村和灯塔村,土改时记载,97%以
上为贫下中农,因土地少、土质差,多数回民依靠小商贩维持生计,度日艰难,如
金岭民谣:“穷回回,愁断肠,烧饼、果子、宰牛羊,推车挑担串四方,一天挣来
一天吃,一天不跑就断粮,土坯草房脏又矮,遇到雨雪闹饥荒”;太河民谣:“穷
回回,乱游荡,无衣无土无住房,肩挑八股串四方,饮食、皮毛、宰牛羊;种点高
山薄岭地,下种一斤打四两;辛勤走遍人间路,天天缺少隔夜粮;不怕贼偷强盗抢,
破衣烂衫度时光。”40年代金岭南村有回民500余户,其中做长工33人,下关东37
人,乞丐55户,借高利贷、变卖土地和房产26户,卖儿卖女9户;1942年太河村回
民68户、286人,离乡背井逃荒要饭的有45户、156人。鲁南枣庄地区回民中皮匠较
多,民谣道:“皮匠挑子长又长,起早贪黑串四乡,一天挣着一天吃,一天不挣就
断粮。”1940年前莒南县东集西村回民33户,有16户因贫困逃往江苏沙河一带要饭
谋生。建国前夕,济南市市区回民4435户,70%是各种小贩,其中西青龙街回民赊
贩青菜的占当地总户数的90%,朝不保夕,全市回民中有牛羊肉摊贩120户,流传着
“杀一千,宰一万,住了刀子断了饭”的民谣。
二、满族人“卖”与“逃”
  以青州旗城满族人较典型。自清朝中叶青州旗城建立,到1930年青州旗兵团解
散,北城满族官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俸饷。平日兵甲练武备战,其他民丁不事农工,
少数有田者交佃户伙计代种或代营,也有少数富家经营商业。辛亥革命胜利初期,
根据《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条件》和《关于清皇族待遇条件》,从“皇室经费”
中拨款,暂时保留北城兵民俸饷。1913年开始减饷,1924年全部停发。当时北城满
族人除所住“官房”(清政府盖的营房)外毫无积蓄,又耻于乞讨,只得“卖”和“
逃”。“卖”即卖什物、卖儿女。20年代卖出子女200余人。留在北城的满族人,
开始学工学农,为此,北城成立了工艺局,教习铁、木、建筑等技术。抗日战争时
期,因东北建“满洲国”,北城满族人深受其害。当时北城关闭三个城门,只留东
门进出,外出谋生不敢说北城话,否则以汉奸论处。外出谋生无门路,只好再卖“
官房”及家中什物。当时益都火车站附近曾出现过北城旗人卖砖瓦木料及古玩字画、
衣物等旧市场。40年代末北城满族人逃至青岛、济南谋生者有数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