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北回民武装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8&rec=32&run=13

  渤海三军分区回民游击队 1940年1月,无棣县成立抗日区政府,组织起一支
以回民为主体的10余人的抗日游击组织,打击土匪汉奸和分散的敌军。1944年成立
回民游击队,隶属渤海军区三军分区,回族党员冯景恩任政委兼队长。该游击队由
无棣、阳信、商河回族青年组成,在阳信、无棣一带配合县大队和渤海军区回民支
队作战。1946年1月,发展到百余人。1947年春调往渤海一军分区与渤海回民支队
的一部分合编为一军分区回民大队,冯景恩任政委,王立朝任大队长。不久在配合
盐山县大队作战中损失严重,缩编为回民连,归盐山县大队领导。
  无棣、阳信县回民连 1947年2月,无棣县105名回族青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被编为无棣县回民连,下设3个排。同年,阳信县140余名回族青年参军,成立阳信
县回民连,于12月与无棣县回民连合,编为特务营四连,下设4个排,共280余人,
吴鄂广任连长,刘同轩任指导员。1948年3月,调往河北孟村,编入渤海军区一军
分区回民支队。
  冀鲁边军分区回民大队 1939年下半年,临邑县赵家乡回族青年马乾修倡建回
民抗日武装,后被冀鲁边军分区司令部命名为“回民大队”,约60人。1944年冀鲁
边区和清河边区合并为渤海区,该大队被编为渤海军区二分区三大队,李玉池任大
队长兼政委,逐步发展至百余人,由陵县、临邑、商河、济阳县回族青年组成,配
合回民抗日救国总会在区内宣传抗日及游击作战。1942年,改称二分区独立大队六
小队,马乾修任队长,周志坚任指导员。1944年,改编为独立三大队十一连,连长
马乾修、冯万忠。抗战胜利后,编为渤海二军分区特务营回民警卫连。1947年编入
渤海军区一分区回民支队。
  韩寨青年抗日先锋队 1937年冬,韩哲一(回族)到禹城县回民集中的韩寨、高
庄、豆王、小韩等村发展中共党员,建立党组织。1938年冬,中共韩寨党支部与禹
城一区委合并成立津浦铁路地区禹城工作委员会(设址韩寨村),领导抗日。1939-
1942年,在韩寨村发展党员32名,组织青年抗日先锋队,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出版
小报《前哨》,张贴标语传单,反奸抗捐,破坏敌军交通,分化瓦解伪军。有20多
名回族青年随韩哲一赴冀鲁边区参加抗日武装。
  韩寨青年联防队 解放战争时期,禹城韩寨及其周围回民村庄民兵武装迅速发
展。1945年秋,桂庄、麻庄、张老虎庄回族青年组成“青年联防队”计60多人,配
备大枪、土炮、手榴弹等,昼夜巡逻,剿匪反奸,抗粮抗捐,保护回民村庄。1947
年初被编为回民连。1946-1947年,韩寨、高庄民兵发展到480多人,配有大枪和手
榴弹。1946年参加大小战斗62次。
  渤海军区回民支队 1940年8月,冀南抗日六分区回民大队在河北沧县(今孟村
回族自治县)成立。该大队由冀鲁边区回民抗日救国总会12名回族党员负责组织,
经边区党委批准,从津南抗日游击支队和沧县县大队抽调30多名回族干部战士组成,
刘震寰(回族)任大队长,王连芳(回族)任政委,王立朝任参谋主任。主要任务是宣
传中共抗日救国方针和政策,发动回族人民抗日救国,帮助地方建立抗日政权,团
结各界爱国人士,巩固发展抗日根据地,坚决消灭日本侵略者。1941年9月,发展
成4个大队,1个手枪队,约400人,冀鲁边区党委根据斗争形势需要,改回民大队
为冀鲁边区回民支队,属军区领导,刘震寰任支队长,王连芳任政委,何仕兴任参
谋长,李子华任政治部主任。主要在津浦铁路以东和沧县、南皮、青县、盐山、庆
云、无棣、阳信、惠民作战。三大队由李玉池率领活动在德平、陵县等地。该支队
根据平原地区特点及敌强我弱的形势,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秋、冬、春季分
散、隐蔽地利用交通沟打击敌人,夏季部队集中活动消灭敌人。1944年1月,冀鲁
边区与清河军区合并为渤海军区,遂改称渤海军区回民支队。1940-1945年9月,累
计与日伪军作战百余次,攻克大小据点20多个,歼灭日伪军、汉奸2000多人,缴获
各种枪1500余支、各种炮20多门,队伍发展到1600余人。1945年10月,该支队一部
分奉命由刘震寰率领挺进东北战场。
  1947年7月,根据渤海回协主任王连芳的建议,渤海区党委和军区批准建立渤
海军区一分区回民支队(被称为“渤海新回支”)。遂命令各分区各县回民武装到孟
村集结整编,包括原三分区回民游击队、回民大队和沧县、南皮、盐山等地新参军
的回族翻身青年农民近千人。新组建的渤海军区回民支队,辖6个连队,总兵力八
九百人,支队长周志坚,政委张英达。1948年8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
军山东警备十一团,参加济南战役,出色完成了攻打鹊山的任务。济南解放后,先
后被编为山东警备一团、七团。1950年,有两个连队调往朝鲜抗美援朝,其余大部
由济南调往德州,后辗转淄博、青岛崂山等地,1953年调往荣成驻军。
  张鲁回民游击队 1938年七八月间,回族党员黑伯理在莘县张鲁集组织回民抗
日救国会。1939年8月,成立中共张鲁集支部。1940年,建立回民抗日武装,后发
展为游击队。1942年9月,马本斋率冀中回民支队抵张鲁,11月,张鲁回民游击队
20余人编入该回民支队。
  冀鲁豫军区回民支队(马本斋回民支队) 原冀中回民支队。1938年7月,由马
本斋(1901-1944,回族,河北献县人)领导的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与肖秉钧、
刘文正领导的冀中人民自卫军回民干部教导队,在河间县合并组成冀中军区回民干
部教导总队,马本斋任总队长,下设两个大队。1939年秋,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支
队,马本斋任司令员,郭陆顺任政委。1941年,扩展为3个大队。1942年7月,冀中
回民支队奉命实行战略转移,越过北运河、津浦路敌人封锁线到达冀鲁边区,8月,
由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黄骅率队送至冀鲁豫军区。经河北南皮、东光等地到山东庆云、
乐陵、陵县等地,沿马颊河南下,由平原境内越过津浦路,经高唐、聊城、阳谷等
地,于9月中旬进入冀鲁豫中心地区范(县)、观(城)、濮(县)一带,10月中旬到达
莘县、朝城一带开辟新区。冀鲁豫区党委、军区任命马本斋为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
区司令员(原三军分区司令员赵健民任副司令员),仍兼回民支队司令员,坚持在范
县、濮县、东明、冠县一带活动。为配合抗日民主政权发展根据地,回民支队撤销
原3个大队建制,改组为5个中队,直属司令部领导,各中队实行政治委员制度,精
简所余近200名营连干部组成“干部训练队”。1942年冬至1943年春,先后有180名
回汉族青年被编入回民支队,部队由刚到鲁西北时的七八百人发展到千余人。1943
年10月,鲁西北划归冀南军区后,马本斋奉命率回民支队到鲁西南组建新的三军分
区,担任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部队经整编又有扩大。鄄城军屯等地回族
民兵,配合回民支队作战。11月,回民支队参加冀鲁豫军区组织的攻克伪二方面军
孙良诚总部八公桥战斗,以及在濮县东南牵制敌王清翰部战斗,均出色完成任务。
马本斋被冀鲁豫区党委书记黄敬誉为“后起的天才军事家”。1939-1944年间,回
民支队在游击战中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消灭日伪军36700余人,攻克敌碉堡和据
点、破坏敌桥梁和铁路数百处,缴获了大批枪炮、弹药和军用物资,威慑敌胆,被
称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1944年1月,回民支队继
续开辟新三军分区工作。同月,回民支队奉命调陕甘宁边区保卫延安,部队集结范、
观、濮一带进行出发前准备工作期间,马本斋颈椎部生疮医治无效迅速恶化,于2
月7日病逝于冀鲁豫军区后方医院。9日,在莘县张鲁集举行隆重葬礼,中共代表黄
敬、冀中军区政委宋任穷、政治部主任朱光、冀南行署副主任王任重以及7个分区
的代表和县以上干部参加了葬礼,根据马本斋生前遗愿将其遗体安葬在张鲁集,于
当日早饭前后由张鲁清真寺教长何其宽按回族习俗主持安葬仪式,11时举行公葬。
3月15日,冀南七分区各界在张鲁集联合举行追悼马本斋大会,次日,鲁西北各界
会商决定筹办本斋小学、本斋游击大队、本斋合作社等纪念烈士。3月17日,中共
中央西北局在延安召开追悼马本斋大会,中共中央领导人送了挽联,毛泽东挽:“
马本斋同志不死”,朱德挽:“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
雄”,周恩来挽:“民族英雄,吾党战士”。1944年2月,张鲁集回民献地10亩建
马本斋烈士陵园,周围栽植松柏。1954年,马本斋墓迁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仍保
留陵园。1955年,建大型纪念亭,张鲁回民捐献清真寺“功德碑”重新磨制,为马
本斋勒石铭志。1990年陵园占地5567平方米。该陵园现在莘县张鲁回族镇南,大门
系伊斯兰式建筑。经念碑亭建在陵园中央高1.2米的方形平台上,亭高11米,六角,
对角线6米。亭内矗立青石纪念碑1座,高2.9米,正面刻“马本斋烈士永垂不朽”,
背面刻烈士传略。陵园北部烈士祠内正中安放马本斋烈士半身玻璃钢像1尊,四周
悬挂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及党政机关所送挽联和纪念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