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蒙古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8&rec=26&run=13

  “蒙古”始见于唐朝,史称“蒙兀室韦”,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流
域的一个部落,经9-12世纪长期发展而形成为部落集团并统一,1206年建蒙古汗国,
蒙古诸部落逐渐融合为新的民族共同体即蒙古族。
一、来源
  元朝山东始有蒙古族人定居。清朝德州、青州旗营驻军有蒙古族人。
  刘营蒙古族村现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刘营村,是山东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
据该村蒙古族刘姓1346年(元朝至正六年)墓碑称,其高祖五公系斡罗那歹人,至元
八年到茔丘,官至镇抚。“刘营”村名,一说该村在元朝为蒙古军役驻留地,故曰
“留下营”,后演称“刘营”;一说刘姓蒙古族人先祖尝经“李侯兵革”被虏,敌
将见其勇而忠孝留之得脱,苗裔因留曰姓故姓刘。明朝中叶,刘营蒙古族人分6支,
其中3支全部外迁往鲁南、益都和广饶、东北等地定居。明朝后期刘营蒙古族人已
延续8代,1949年有514人。建国前,由于民族歧视和压迫,该村蒙古族对外称汉族。
1978年该村出土元朝至正六年墓碑。1979年4月,省、市民族工作部门经调查认定
其蒙古族籍。1980年5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刘营村蒙古族族籍。
二、习俗
  服饰 1937年前,临淄刘营村蒙古族人尚穿大褂,沿袭草原骑射方便的习惯,
一律左衽。
  语言文字 通用汉语、汉文。
  婚姻 历史上同族不通婚,所妻均系汉族人,此习惯一直保留。1980年新婚姻
法公布后,村内有蒙古族男女青年通婚。
  丧葬 14世纪中叶刘营蒙古族人墓穴建造模式,在地下大致如蒙古包,一般内
径约2.5米-4米,旁开小旋门,门高2米,宽1.5米。墓底平坦,左右各设一炕,放
棺材。周围及顶部用砖砌成。墓内无陈设,四壁亦无画刻。
  节日 刘营蒙古族人至明朝后期仍有纪念农历八月十五的活动,全族不吃不喝
静坐至深夜。后随当地习俗过团圆节。
  宗教信仰 1920年以来,天主教、基督教相继传入刘营村。20年代村内曾设天
主教堂1处,建国后因无人管理而坍废。1985年全村尚有天主教徒20人,基督教徒
12人,基督教聚会点1处,信教群众多为50岁以上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