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满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8&rec=25&run=13

  满族直系先民为明朝“女真”人。“女真”之称始现于唐末五代。12世纪建立
金政权,不久灭辽及北宋,与南宋对峙。金代大量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绝大多数
融于汉族中,而留住今黑龙江依兰一带的5个军民万户府的女真人和分布在松花江
两岸、黑龙江中下游以及乌苏里江流域等地的女真各部则逐步演化,于16世纪末17
世纪初,以建州、海西两部女真人为主体,将分散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统一为共同
体,1635年(后金太宗天聪九年)正式改“诸申”(女真)为满洲。1911年辛亥革命后
简称满族。
一、来源
  德州满族 1644年清政权定都北京。1645年(清顺治二年)在德州设满洲驻防兵,
次年移江宁(今南京)。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从直隶河间府拨正黄、镶黄二旗马、
步兵共500人驻扎德州城内东北隅。清雍正年间德州旗营驻军有镶、正黄旗满、蒙
古族人。嘉庆年间德州旗人官兵及眷属共2700人。1982年其后裔留居德州1576人,
其中满族人口1553人。
  青州满族 1729年(清雍正七年)清廷建青州驻防满洲旗城于青州府北(在今青
州市北城满族村)。次年驻防青州八旗满洲兵2000人,分数批自北京经德州等地赴
青州。尔后其眷属陆续迁来,分八旗十六佐,每佐辖民300户,因空额及兵事损失
等原因,实有4700户、1万余兵民,以满族人为主,也有少数“包衣”(满语,汉译
意为家里的奴仆)身份的蒙古族人。1911年辛亥革命后,北城旗兵约3000人。1925
年由山东军务督办张宗昌收编改制为“骑兵团”(1930年解体)。清末迄1947年,北
城满族人外逃80%,主要分布在青岛、济南两地。
二、习俗
  饮食 满族喜吃小米、黄米干饭和黄米饽饽。讲究饮食营养,食能粗粮细做,
善于烹制菜肴,无大吃大喝的习惯。逢年过节吃饺子,除夕夜吃手扒肉。有些满族
人喜吃粘食、酸米查子、白肉血肠。
  清洁卫生 满族人讲究起居卫生,洗晒衣被尤为讲究。每年农历六月十日晒衣
被防霉蛀,腊月二十四日整扫室内外卫生迎接新年,届时全家搬箱倒柜进行大扫除。
  婚姻 实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多由父母包办,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结婚前,
要先“打下处”,即新娘出嫁前一日,由送亲婆陪同到婚家事先选好的某家住宿,
一般离娘家不远,以看不到娘家房檐为标准。结婚时,新娘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
俗称“坐福”。迎亲时还有“插车”习俗,即在迎亲日,新娘新郎按约定的时间各
自乘车出发,当两车行至中途相遇时,车厢相靠,由兄长将新娘从送亲车上抱到迎
亲车上。清朝采取本民族内婚制,但同姓或同宗者不能婚配,满族男子可取外族女
子,满族女子不可婚配外族男子,清末满族女子始与外族男子通婚。
  服饰 清朝,满族男子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头上
剃去周围头发,结辫垂于脑后;女子穿宽大的直统旗袍,天足,着高底花鞋,头顶
盘髻,佩戴耳环。辛亥革命后逐渐与汉族服装一致。
  语言文字 清初使用满语、满文,后通用汉语、汉文。青州北城满族人说话操
东北和河北通州混合腔,但出城均通用当地方言。
  礼俗 满族尊长爱幼家教严格。在家早晚要给长辈请安问好,路遇尊长要致礼
问候并礼让先行。平时见长辈行“打千”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妇女双
手扶膝下蹲。同辈路遇或接办事宜要先行礼。平辈亲友相见,行抱腰接面大礼。
  房屋 典型的满族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大窗,外屋有灶,里屋
北、西、南3面有炕。过去院内有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
  丧葬 实行土葬。忌在西炕或北炕上死人。人死入棺后,由窗户抬出。
  节日 历史上满族有过三、八月(古历)春秋两季打围(打猎)的习俗。后随为三
月清明节踏青、九月重阳节登山的活动,届时焚香秉烛,杀猪宰牛羊,歌舞庆祝,
场面隆重热闹。
  宗教信仰 清朝时曾信仰萨满教,早期分宫廷萨满和民间萨满。清代历朝皇帝
设“堂子”祭天,用满语诵经跳神。满族人有供奉祖宗的习俗。各家各户同姓血统
的成为一祖,供奉共同的祖宗。一般用梨木制成的祖宗板,高祭在穆昆达(满语:
族长)室内的西山墙上。以西为上,因其老家在东北的长白山一带,把祖宗板供在
西墙上,遥对东北方向,以示怀念老家和自己的祖先。祖宗板上还有祖宗口袋和锁
子。祖宗口袋内有用满汉文记载的家谱和重大事件。祭祀祖宗,一般一年或几年祭
祀一次,各姓氏不尽一致。祭祀时由穆昆达主祭,杀黑猪一头。青州北城满族人现
仍保留祖传的祖宗口袋、家谱、锁子、祖宗柱子及柱石。另有部分满族人信仰基督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