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城镇劳动力资源 1949~1985年全省非农业人口及城镇劳动力资源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7&rec=4&run=13

〖城镇〗〖劳动力〗〖非农业〗〖劳动年龄〗〖人口〗
城镇劳动力资源由城镇非农业劳动年龄人口和其他劳动力组成。城镇劳动年龄
人口为男16~60岁、女16~55岁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其他劳动力是城镇从业人员中
不足或超过劳动年龄的人口以及农业人口(含来自农村的劳动合同制工人、 亦工亦
农人员、农民临时工以及城镇个体经营者雇佣的农村劳动力等)。

一、资源数量

〖数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城镇劳动力资源数量在不同时期的增长变化情况是:三
年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共增加75万人,1952年末到达268万人,比1949 年
的260万人增长38.3%,年递增11.5%。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
~1957年)(以下简称“一五”时期)的1957年,仍维持在1952后的水平。 “二五”
时期(1958~1962年)末增减相抵减少8万人,比1957年下降3%。各年度之间波动很
大,1958年“大跃进”中,从农村招收大量农民进城做工,一年内增加132 万人,
1961年起,精简下放一批来自农村的新工人和动员城市人口下乡。到经济调整时期
(1963~1965年)末,达到271万人,比1952年增长4.2%。“三五”和“四五”时期
(1966~1975年)的10年间,城镇劳动力共增加14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4.5 万人,
1975年末达到416万人,10年增长53.5%,年递增4.4%。“五五”(1976~1980年)
期间共增加155万人,1980年末达到571万人,比1975年增长37.3%,年递增6.5%。
“六五”(1981~1985年)期间又增加146万人,1985年底达到717万人,比1980年增
长25.6%,年递增4.7%。

表1-1 1949~1985年全省非农业人口及城镇劳动力资源数
〖1949~1985〗〖非农业〗〖人口〗〖城镇〗〖劳动力〗〖统计表〗

单位:万人

┌──┬─────┬───────────┐
│年份│非农业 │城镇劳动力资源 │
│ │(吃商品粮)├──┬────────┤
│ │人口 │合计│其中在劳动年龄中│
│ │ │ │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
│1949│260 │193 │133 │
├──┼─────┼──┼────────┤
│1952│289 │268 │148 │
├──┼─────┼──┼────────┤
│1957│437 │268 │236 │
├──┼─────┼──┼────────┤
│1962│411 │260 │215 │
├──┼─────┼──┼────────┤
│1965│453 │271 │246 │
├──┼─────┼──┼────────┤
│1970│475 │330 │264 │
├──┼─────┼──┼────────┤
│1975│563 │416 │321 │
├──┼─────┼──┼────────┤
│1980│691 │571 │453 │
├──┼─────┼──┼────────┤
│1985│920 │717 │575 │
└──┴─────┴──┴────────┘

二、劳动年龄人口男女构成

〖劳动年龄〗〖人口〗〖文化程度〗〖城镇〗〖性别构成〗
城镇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构成,50年代初缺乏详细统计,仅1957至1982年间的 9
个年份有统计资料,其中1964年和1982年为人口普查资料,其他年份为部分市(区)
典型资料统计,9个年份的城镇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女=100)是:
1957年100:120.821975年100:116.68
1960年100:120.951978年100:120.75
1961年100:122.721981年100:121.14
1962年100:116.731982年100:113.17
1964年100:140.67

三、待业人口文化构成
山东城镇待业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在新中国成立后有很大提高,但文化素质
仍偏低,且大都缺乏专业技术知识, 直接影响到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 据
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全省城镇待业人口的文化程度:大学占0.04%,高中占32.8
%,初中占57.7%,小学占8.1%,文盲占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