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6&rec=99&run=13

  历史上,山东境内人口集中在鲁中南山区西侧、北侧和鲁西平原,鲁北滨海地
区、胶东半岛人口密度较低。自清代以后,山东人口数量大增,密度也相应提高,
人口的数量与密度在全国各地区中一直名列前茅。境内人口的地域分布,仍以胶东
半岛、鲁北滨海地区密度较低,但与高密度地区间的差距在缩小。1820年(清嘉庆
二十五年),人口密度最低的胶东登州府人口数量占山东总人口的6.7%,人口平均
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1.8人;密度最大的鲁西东昌府,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37.7人。
东昌府高出登州府3.8倍。
  光绪年间,胶东地区的登州府、胶州直隶州仍是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但莱州
府位次明显上升,人口密度居各府州首位,鲁北的武定府在各府州中的位次也有所
上升,而鲁南的沂州府位次下降。
  民国年间,山东人口地域分布没有显著变化。新中国建立后,鲁东、鲁南地区
人口增长较快。烟台、潍坊、临沂三地区在50年代初期各占全省总人口的1/8多,
改变了历史上东部人口稀少的状况。而鲁西的聊城、济宁地区人口相对较少,同期
只各占全省总人口的6~7%。鲁北的惠民地区人口数量虽有所增加,但仍只占全省
总人口的7%左右。60年代,东部烟台、潍坊地区的人口比重又略有上升,鲁南临
沂地区的比重有较大提高,而鲁西北的聊城、菏泽、惠民、德州地区比重略有下降。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烟台、潍坊、临沂三地区合占全省总人口的38.92%。
70年代,临沂地区人口比重持续上升,潍坊、烟台地区人口比重略有下降,惠民、
德州、聊城、菏泽地区的比重较60年代略有上升,但仍低于50年代初期水平。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潍坊、烟台、临沂地区、青岛市总计人口已占全省总人口的
43.21%,而惠民、德州、聊城、菏泽四地区只占31.9%。
  在人口数量地区分布发生变化的同时,省内各地区人口平均密度也有较大变化。
1952年底,除省辖市外,人口密度最高的菏泽、济宁、聊城、德州及泰安地区,平
均每平方公里均在300人以上,而惠民、临沂、烟台、潍坊地区,均不足300人。此
后,由于各地区总人口增长幅度的不同,人口平均密度也随之发生不同的变化。省
辖市淄博市、济南市、枣庄市人口密度增长幅度最大,各地区中济宁、泰安地区增
长幅度也较大,惠民地区人口密度虽有提高,但仍属低密度地区。1983年在原惠民
地区境内新成立的东营市,成为全省各市地中人口密度最低的市。
  历史上山东人口地域分布东稀少、西密多的状况发生很大改变。至1988年,鲁
东的青岛、烟台、威海、潍坊,鲁南的临沂地区,人口数虽仍占全省总人口的43%,
但人口平均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494人,接近全省人口平均密度,尤其是东部沿海
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已超过600人,成为省内人口稠密区。但鲁东、
鲁南的山丘地区人口密度仍稍低,每平方公里在400人以下。菏泽、聊城、德州地
区人口比重有所下降,1987年这三个地区合占全省总人口的22.9%,但仍属人口稠
密地区,1988年平均每平方公里530人。全省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区是鲁北沿海地区。
1987年东营市平均每平方公里249人,惠民地区为386人。
  各市县人口密度,1964年人口普查时,平均每平方公里在300人以下的县有21
个,占总县市数的20%。其中有6个县每平方公里不足200人,均分布在黄河三角洲
和沂蒙山区;5%以上的县人口密度在全省平均密度上下,人口密度在500人以上的
县只有7个。在10个市中,人口密度超过1000人的有5个。1982年人口普查时,人口
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在300人以下的县降至6个,而全省60%的县人口密度已提高到
每平方公里400~599人之间,近20%的县超过600人,新汶县达到1000人。市的人
口密度提高更大,10个市中已有6个市超过1000人,其中济宁市高达5500多人。
  至1988年,除个别市县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划入了原来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
如济宁市区划入了原济宁县、潍坊市区划入了原潍县等等),致使人口密度有所降
低外,绝大多数市县的人口密度均有较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