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入的高峰阶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6&rec=331&run=13

  从1949年10月至1961年的12年间,是省际迁移的高峰阶段,净迁入人口总计达
510.1万人,占36年净迁入人口总数的68.23%。这一时期。正是全国国民经济进入
恢复时期和实行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时期,黑龙江省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地区之一,
一方面,有组织地移入大批农民和集体转业官兵开垦荒地,建设新的农业基地;另
一方面,国家在黑龙江省进行大规模工业基本建设投资,仅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就在黑龙江省建设115个大型企业,其中有全国重点项目22项,为此,国家从内地
抽调大批人员及家属参加黑龙江省的工业基地建设。
  1949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决定从河北、平原、热河等省向黑龙江地区有组织
地集体移民,为此原黑龙江省和松江省成立了移民委员会。1949年冬至1950年秋,
原黑龙江省共接收移民1万余户,58622人,其中河北、平原两省移民9660人,占16.
4%;热河、辽西两省移民为48962人,占83.52%,大部分集中在土地肥沃、有荒
可开的县份,如在铁力、庆安两县共安置1258人。同期,松江省共接收安置河北、
平原、热河等省移民约14000人,其中安置在富锦、宝清、依兰、萝北、穆棱、鸡
西、东宁、汤原等县计6915人。这一时期,河北、平原和热河等省的部分移民带家
属迁入,留居比较稳定,返迁者较少;而未带家属的移民,由于畏惧严寒、水土不
服、不肯吃苦而返迁的较多。据原黑龙江省统计,1949年和1950年,由河北、平原
两省迁入的移民中,返迁或迁出安置地的有355户,1181人,占移入安置数的11.07
%;留存移民9320人,占移入安置数的87.4%。1949年和1950年,自由移入原黑龙
江省的移民1043户,3929人,其中迁出的仅有16户,67人,迁出移民只占安置移民
的1.71%,稳定率非常高。1952年,松江省按照先来劳动力、后来家属的办法,共
接收了2255名劳动力,其中热河省迁入1284人,安置在桦川399人、依兰885人;辽
东移来971人,安置在汤原516人、桦南455人。1952年9-10月至1953年,黑龙江地
区共接收安置来自热河省的5个县、辽宁省的3个县及沈阳市等集体移民3715户,
13946人。1954年,国家农业部决定在黑龙江省北部开垦荒地300万公顷,面积相当
于黑龙江省当时耕地面积的1/2,划出5个开垦区即嫩江、北安垦区;甘南、龙江
垦区;穆棱河流域密山、虎林地区;松花江下游集贤、富锦、饶河垦区;萝北、绥
滨垦区。其后,又将大量省际农业移民陆续迁入上述地区进行荒地开垦。1955年,
黑龙江省成立移民委员会,负责移民的接收安置工作,从4月下旬至5月末,黑龙江
省接收山东省移民1万户,约4.5万人。8-11月,北京、山东、天津和河北的青年垦
荒队311人陆续抵达萝北县,在克山、密山、萝北、集贤等18个县境内,出现了42
个移民新村,其中18个为青年村,在移民村周围共开荒26590垧。1956年,共安置
移民261640人,建立452个新村,其中山东集体移民7648户,180165人;河南集体
移民3112户,15903人;河北集体移民907人;北京移民239人;辽宁集体移民3305
人。由于对移民的政治思想工作薄弱,衣、食、住没有安排好,造成了移民情绪波
动,成批返籍。1957年,迁入山东集体移民10715户,40187人。1958年,又有山东
集体移民10421户,54200人迁入,还有原移民家属4811户,19473人。据1952-1958
年统计,由省外移入黑龙江省的垦荒人口为63690户,379755人,其中山东集体移
民数量最多,为338944人,占外省移入黑龙江省移民总数的89%。1959年,出现了
外省人口迁入黑龙江省的又一个高潮,大批外省青年和移民到黑龙江省支援工农业
生产建设。据统计,1959年山东支边移民214339人,其中单身青年96508人。1960
年,山东支边移民275700人,仅牡丹江和合江农垦局1959年便吸收近5万名山东支
边青年。1955-1960年,山东、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省、市有近66万人迁入
黑龙江省安家立业,参加建设,5年共开荒525万亩,建立450多个新村,仅集中安
置的移民就有20多万人。
  1950年,因朝鲜战争爆发,辽宁的电机、机床、轴承、机车、仪表、工具、橡
胶、电线等20余个较大企业奉命迁至黑龙江地区。从辽南迁来的机床、电缆、工具、
轴承等工厂,在黑龙江地区兴建了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哈
尔滨电缆厂、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哈尔滨轴承厂等;从丹东迁到黑龙江地区兴建了
牡丹江造纸厂及佳木斯纺织厂;此外还有十来个军工企业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
安家落户。大量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干部及家属也随之迁入。仅随迁到原松江省
13个工厂的职工就有7377名。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内地工业城市抽调了大批
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到黑龙江省,支援工业基地建设。1958年,大兴
安岭地区进行第一次开发建设,黑龙江省政府决定开发建设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以
北的呼玛尔河流域和沿江一带的森林资源,从各地调来近万名职工参加开发建设工
作。1962年,因国民经济调整,林区开发停止,近万名职工撤离大兴安岭。1960年
2月,中央决定派3万名转业官兵到大庆参加油田开发建设,从3月起,全国石油系
统37个厂、矿、院校的工人、干部、技术人员、教授、讲师、学生和13000余名转
业官兵共4万多人,自带设备开赴大庆油田。从几个省、市抽调的医务人员组建了
工地医院,许多地方相继开设了商业网点。随着油田的开发和建设,职工不断增多,
职工家属也陆续迁来安家落户。
  1955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农建二师奉中央军委命令,由山东集体转业到黑
龙江省,建立二九○、二九一等军垦农场。1956年,铁道兵官兵17400多人先后转
业到黑龙江省在密山、牡丹江等地垦荒。同年,铁道兵农垦局正式成立,为中央农
垦部直属垦区,后改为密山农垦局和牡丹江农垦局。1958年3-5月,根据中央成都
会议通过的中央军委《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和有关指示,近10万名解放军转
业官兵分批从全国各地到黑龙江省开发“北大荒”,兴办国营农场。其中近6万名
安置在牡丹江农垦局;1.7万多名分配到合江农垦局;4500多名分配到黑龙江省农
场管理厅所属农场。另外,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一师、七师(含信阳步校)集体转
业到黑龙江省萝北县垦荒。从1955年至1958年共有14万余名解放军官兵转业到黑龙
江省开垦荒地。
  1952-1960年,由于受灾和其他原因,自发迁入黑龙江省的移民数量也很多。
1952年,自发迁入原黑龙江省(不含今属吉林省的南7县)的灾民有5378户,23662
人,其中长期居住的有4978户,21979人,临时躲灾的400户,1683人,这些移民分
布在望奎、克山、肇州等22个县、旗。1953年,内蒙古自治区、热河省、辽西省、
吉林省以及其他省份的灾民又陆续迁入原黑龙江省,约有4020户,18350人,分布
在原黑龙江省各县。1955年以后,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省的农民大量流入黑
龙江省,分别在黑龙江省的煤矿、森工、铁路、国营农场和农村人民公社参加生产
建设。1957年秋,黑龙江省接收山东移民家属8129户,28999人,这些移民家属被
安置在齐齐哈尔、克山、宁安等35个市、县。据黑龙江省民政厅1958年统计,
1955-1957年的三年中,黑龙江省安置外省自发迁人的灾民248869人。1958年,仅
在龙江、德都、宁安、穆棱等县就安置自发迁入的灾民5200余户,26000多人,其
中多系山东省流入。据哈尔滨市1958年9月统计,每天有二三百人自发迁人,仅9-
12月,哈尔滨市就招收了外省自发移民1.4万人参加工业生产。1959年,外省流入
哈尔滨市的农民达13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