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农村基层计划生育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6&rec=179&run=13

  山东省农村计划生育管理实行职能部门行政管理与群众组织自我管理相结合的
方式,在乡村普遍建立起计划生育服务站、室,形成计划生育服务网络。

一、建档立卡加强信息管理
  自1979年始,文登、昌邑、诸城、日照、菏泽等县在建设乡、村计划生育服务
站、室的同时,建立起青年育龄夫妇计划生育档、卡、簿等,此种管理方式逐步推
广,在省内大部分地区得到普及。其具体做法是:以乡、村(街道)为管理单位,将
育龄夫妇的婚姻、生育、节育状况等,逐人登记,分门别类建立“一档”(育龄夫
妇档案卡片或表、牌)、“八簿”(即结婚登记、出生、死亡、生育计划审批、一孩
领证、节育措施落实、药具发放、透环检查登记簿),明细到人,一月一统计一调
整。运用统计信息加强婚育管理,为基层干部抓好婚前管理、孕前型管理和落实节
育措施打下了基础。为适应这种管理形式,许多地方还健全了月访视、定期透查、
计划生育例会、党员联系户、宣传培训学习制度等。

二、不同节育对象实行分类管理
  1983年5月,全国计划生育“三为主”现场会在荣成召开,山东省劳动模范崔
培华在大会上首次提出根据不同节育对象,实行分类管理。随着基层计划生育管理
水平的提高,全省推广了对育龄夫妇区别不同情况分三类管理的方法。一是保健类。
对安排生育计划的夫妇,重点进行优生优育,做好围产期保健、产后避孕指导工作。
二是关心类。对未落实长效节育措施的夫妇及两女户思想容易反复的,特别是流动
人口,安排专人重点管理。三是放心类。对结扎或放环一年以上、节育措施较稳固
的夫妇,实行一般管理,定期访视。实施分类管理较好的地区,计划生育均已实现
孕前型管理。

三、依靠群众组织实行自我管理
  至1988年,全省已建立计划生育基层协会43500多个,拥有会员141万余人。协
会组织吸收社会各界人士、村内的“五老”(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老农民、
离退休老职工)和育龄夫妇中的积极分子,组成一支庞大的计划生育工作群众队伍。
他们利用会员活动小区、会员联系户,组织群众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
务。安丘县计生协会在会员中开展“四带头”(带头学习宣传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法
规,带头实行计划生育,带头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带头勤劳致富)和“四登门”(
新婚登门贺喜,怀孕、分娩、小儿百日登门看望,送节育和育儿科学知识)活动,
张店区协会开展群众性系列化服务,荣成市南车村协会开展会员“十到家”服务送
温暖活动。这些活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沂南县
和庄村是一个有2000多人的大村,1987年超生47人。该村在加强党支部领导班子建
设的同时,建立计划生育协会,充分发挥“五老”作用,1988年无一人超生。和庄
村计生协会荣获“全国计生协会模范单位”的光荣称号,并获得国际计生联亚大地
区理事会荣誉奖。

四、实行民主监督、民主管理
  山东省计划生育工作实行“八公开”,即有关生育、奖惩与技术政策,人口计
划、生育指标及生育证的发放管理,计划内二胎审批结果,超生费的征收管理和使
用,节育措施的落实,奖惩政策兑现及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职责和廉政纪律等8项
内容,一律向群众公开。各地设立计划生育政务公开栏,建立举报制度,实行舆论
监督,组织群众民主评议,进行民主管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