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建国前城镇人口数量、规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6&rec=110&run=13

  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以及通商口岸的开辟和铁路的修筑,大大促进了城镇的发展。
一些原来的沿海渔村发展成为城镇,如烟台、青岛、龙口等;而原来水陆交通便利
的城镇则有了更大的发展,如济南、潍县、济宁等。其他一些府、州、县的治所也
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据《山东通志》载,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山东有10府3
直隶州,下辖104个州、县,每个府、州、县治所均为有相当人口规模的城镇。
1920年,山东全省有4道107县(据闽侯林传甲《大中华山东省地理志》。),道治所
和各县县城均为拥有相当经济基础和人口规模的城镇。
  青岛在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前是一荒僻渔村。由于胶济铁路的修建,码头、
街市、赛马场等的修筑,工厂的开设和学校的设立,城市逐渐发展,人口迅速增加。
1897年青岛仅有83000人,1927年增长到322148人,30年间增长了2.88倍。市内人
口1901年时仅1.4万人,到1911年增长为54459人,10年间增长了2.89倍,1927年更
增长为91500人,为1901年的6.54倍(据赵琪修《胶澳志》和田原天南《胶州湾》(
大连、大正三年)。)。1949年青岛解放时,城市人口规模已达58万人,用地规模达
72.4平方公里,成为山东第一大城市。
  烟台自1862年开埠后,随着工商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人口增长较快,1891
年有居民3.3万人,1911年增长到5.45万人,1921年增至8.33万人(据China:
ImperialMartimeCustoms,DecennialReports,1882-1921。)。1930年,烟台人口
超过13万,是山东沿海的较大城市之一。
  龙口也是由渔村发展为城镇的。因其地理位置与营口等港埠仅一水之隔,逐渐
成为航路的交叉点。民国初年,龙口每年进出口船只达2000艘,山东人口往来于东
北诸省者多取道龙口,每年可达八九万人,加上龙口所在地黄县(今龙口市)土地肥
沃,农产丰富,与招远接界处的罗山又富有金矿,经济发展潜力较大,1914年被辟
为商埠,对外贸易渐盛。到1918年左右,有商店800余家,人口万余。
  除沿海港城外,内地的许多城镇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如省会济南,近代以前
就是山东政治中心,早在18世纪末已有5万人口(据Buck,DavidD,
urbanChangeinChina:politicsandDevelopmentinjinan,Shantung,1890-1949,
TheUniversityofWisconsinpress,1978。)。胶济铁路修筑后,济南与周村、潍县
同时开埠,城市分为省城和商埠两部分:省城为旧市区,也是济南府治和历城县治
所在地,有内、外城之分;在省城西面护城河之西辟商埠,曾为外国人经营的商业
区。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后,济南的交通地位日益重要。除铁路交通外,尚有小清
河航运可通渤海。交通便利,商业繁荣,新式工厂和公共设施也逐步建立起来,城
市人口随之不断增长:1906年约有10万人(据东亚同文会编《宣统三年中国年鉴》,
明治45年出版。),1917年达到27.5万人,1929年正式建市时已有38万人。
  潍县历史上是座手工业名城,曾有“二百支红炉,三千铜匠,九千绣花女,十
万张织布机”的盛誉。20世纪初期,它与济南同时开埠,成为鲁东商业大城,民国
初年其商务在胶济铁路沿线仅次于济南和青岛,居第三。清末民初,人口约有12万。
  济宁是鲁西南商业重镇,京杭运河穿城而过,并曾有铁路支线与津浦铁路相接,
商业发达,手工业也很兴盛。清初济宁城郭周长已达32里,清末人口达到15万。
  临清位于大运河和卫河交汇处,水路曾北达直隶(今河北),南通江南,西南至
河南。元明以后即为漕运及南北货运必经之地。津浦铁路通车后,大运河地位降低,
但卫河航运仍为直隶、河南的重要交通线,临清仍不失为鲁西北的商业重镇。清末
民初调查,有人口6万。
  周村是山东内地商业重镇,内陆货物集散地,也是国内近代丝业最大市场之一。
它与济南、潍县同时开埠,工商业颇为繁盛,人口在清末民初约2.5万人。
  以上八城镇共约百余万人,约占清末民初全省人口的近3%。
  其他沿海和内地比较重要的城镇,如威海卫、莱州、登州、青州、德州、沂州、
章丘、乐安、菏泽、冠县、东平、莱阳、宁海、胶县、博山等,其人口也具有一定
规模。据有关资料推断,约有3%的人口居住在全省各地的城镇中。清末民初,山
东城镇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6%以上。
  此外,尚有大量集镇人口。集镇是一个地区的交易中心、货物集散地,通常也
是某一小地区的政治中心。集镇人口以从事第三产业为主,可视为城镇雏型。集镇
如果具备腹地广阔、交通便利、或当地有产业兴起等社会经济因素,就容易吸引附
近农村人口,逐渐发展成为城镇。山东集镇量大面广,散布在全省各地区,建国前
一般十几个或数十个村庄有一个集镇。据《山东通志》载,民国初年全省共约有市
集2045个,平均每70平方公里1个集。但即使如此,山东仍以乡村人口数量占压倒
优势,人口城镇化水平低。直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山东市镇总人口(市镇辖区
内的总人口,包括农业人口)还不足300万,仅占全省总人口的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