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经费来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4&rec=326&run=13

晚清时期的官报,系清政府官
方创办,开办费用皆由藩台、巡抚衙门所出。青岛《胶州报》1903年5月
被山东巡抚周馥收买后,即由商务局拨银三千两,以扩大其经营规模,并从1
905年起,每月由商务局补贴300两。同盟会等党派报纸则多靠募集资金
办报。
辛亥革命以后的官报、党派报,皆由官方或党派出资。民营报纸,多数是
独资或募集股金创办。有少数报社名为民营,暗地里却接受军阀、国民党官方
、外国人的津贴。如《中国青岛报》不仅接受日本人豢养的土匪孙百万、马文
龙部的津贴,还以吹捧为手段换取军阀豪绅的酬金。再如济南的《平民日报》
,1947年在其复刊词中虽然宣称“本报纯为民营,所有资本全系商股,决
不受政治投资,更不纳外人金钱,以养成独立的舆论,而为民众之真正喉舌…
…”,而实则接受国民党官方补助,是国民党中统控制的报纸。当时民营报纸
规模都不大,职工从一二十人到五六十人不等,资本一般两三万元。1919
年由周朗山、邵次明和中美通讯社合办的《大民主报》号称“济南第一大报”
,其资本也不过5万元(原计划各出资5万元,实际上美方分文未出)。
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山东创办报刊。其经费来源,一靠党组织
供给,二靠创办人各方募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
区的报纸,基本上靠中共各级组织、人民政府供给。《大众日报》创刊时,除
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配备人员,拨给创办经费和办公、印刷场所外,原在沂
水县出版的《青年报》的人员全部转到大众日报社,带来了油印机、收音机、
电话机和7条长枪。当时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还资助了五百银元,
《大众日报》刊登了“鸣谢启事”。1948年春,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财经
委员会办事处为了支持大众日报社进城办报,特拨给小米10万斤,作为机动
经费。
全国解放以后,全省报纸实行供给制,国家投资建厂房,拨设备器材,调
集干部,资金统收统支,亏损补贴。这一方式一直持续到70年代后期。进入
80年代,多数报社向定额补助过渡,有的实行自主经营,逐步摆脱依靠财政
拨款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