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读报用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4&rec=318&run=13

组织读报组,开展读报用报活动,是发挥报纸宣传教育传播作用的方式之
一,也是共产党与人民报纸的优良传统。1943年,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在“
关于推进大众日报工作的几点决定”中指出:“各级党委和各级干部,除了自
己运用党报指导工作外,并应向群众广为传播,建立读报会、读报小组,研究
讨论大众日报,以便使党的主张变为群众的主张。”同时指出,为使党报发挥
更大的作用,获得更多的读者,又不浪费人力物力,提倡一张报纸至少十人阅
读。在各级党委的支持和帮助下,经过不断的努力,到1944年,《大众日
报》就在省级机关党政军各部门和县、区、村基层单位,广泛建立了通讯读报
小组。
战时,在开展读报用报方面,交通发行员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克服
各种困难坚持完成报纸发行任务,还响应山东分局关于争取一份报纸有十个读
者的号召,广泛开展群众性的读报活动。他们每在一个村住宿,就通过农会、
青年团、妇女识字班、通讯组等组织,建立各式各样的读报小组,指导他们阅
读宣传报纸,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加深入人心。
《大众日报》进城以后,一直坚持开展读报用报活动。1951年1月,
大众日报社、农村大众报社联合召开全省通讯工作会议,交流通讯和读报工作
经验,并在制定的《大众日报、农村大众1951年群众工作方案》中,对读
报组的组织、任务和工作方法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推动这一活动深入开展,《
大众日报》发表了《大力开展工农通讯员运动与读报组工作》的社论。
1965年2月16日,《大众日报》以半个版的篇幅,介绍东明县陆圈
公社郝桥大队和莱芜县口镇公社口镇西街大队开展读报用报活动的经验。这两
个大队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挑选思想进步、工作积极、有宣传能力的社员和回
乡知识青年为读报员,采取读报、讲报、说报、唱报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使读
报与生产结合,和群众的思想结合,教育了群众,推动了各项工作。报纸为此
发了短评,希望各级党组织加强领导,结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与生产运动,把
读报用报工作更好地开展起来。同年12月15日,《大众日报》开辟了《通
讯与读报》专栏,定期报道各地开展通讯与读报的工作情况,交流通讯与读报
工作经验。
1981年秋,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在邹县召开全省报刊发行会议,组织
潍县(今寒亭区)、邹县的7个单位、个人,介绍他们读报用报的经验和做法
,号召全省各地认真学习,发挥报纸的宣传作用。此后,一些读报用报的先进
单位和积极分子的事迹先后见诸报端。
1990年1月3日,《齐鲁晚报》刊载消息报道泰安市郊区范镇于家河
村青年农民王纪民,在征订1990年报刊时,订阅各类报刊101种,订阅
费达1135元。王纪民高考落榜后,通过学习报刊杂志,学会了电器修理和
打字,用自备的打字机和修理电器用的各类工具,为人们维修电器,将报刊杂
志的致富信息、技术资料打印出来,向人们宣传(只收取成本费)。经他宣传
,全村299户人家,80%的户通过养牛致富,增加了收入。
山东省市、地、县党委机关报和专业报、企业报、群众团体报,也都十分
重视读报用报工作,运用各种形式推动读报用报。
《青岛日报》创刊不久,即于1950年12月制定了《读报小组组织办
法》,把通联工作和组织读报组结合起来,规定凡订阅《青岛日报》的读者,
3人以上即可组成读报小组,向报社申请登记,经审查核准,成为《青岛日报
》通讯组。这种办法公布后,组织读报组工作立即在全市展开,到1951年
6月底,全市已有读报组2193个,参加读报的有3.28万多人。读报组
成为各单位和街道的基本宣传力量,涌现出一批向报社写稿写信的积极分子,
受到各级党委的重视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