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4&rec=276&run=13

山东早期国人办的报纸,都没有电讯设施,不能自行收录外地新闻稿
件。凡采用外地新闻稿件,多委托有关方面通过电报局发送电文。国际新闻大
都剪自外国人办的报纸。“五四”运动以后,各报的消息来源,除少数自采者
外,普遍采用各通讯社供应的油印稿和京、津、沪的剪报。1926年,青岛
《正报》为快速发表最新消息,以提高报纸的声誉,自设无线电收报机。中共
烟台市支部公开出版的《胶东日报》,由英商仁德洋行印刷部印刷,电讯稿由
设在仁德洋行内的路透社烟台分社供给。驻烟台军阀刘珍年办的《东海日报》
,系订用上海“申报通讯社”和天津“大北通讯社”的电讯稿,当日收讯,次
日见报,一般冠以“本社专电”电头,少量署以“本社无线专电”,有时还发
表特约电稿。另外,报社还设收音员,收听南京中央社的新闻广播。
《大众日报》创刊之初,即成立电务室,配备了3名实习报务员、一部收
报机。以后陆续增加人员和设备,有了收报、译报、收音3个组,抄收重庆中
央社的电报,收听国民党电台的记录新闻。不久,增收延安新华社电讯。从此
,国际国内重大新闻来源,即以新华社电讯为主,重庆中央社电讯作参考。1
940年,新华社山东分社(当时是大众日报社的一个部门)发报台建立,大
众日报社电务室改为新闻电台。开始只与延安新华社通报,发送山东分社新闻
稿件,校对补充新华总社当日的新闻电讯。后来,逐步发展到与胶东、渤海、
鲁南、鲁中等几个区党委电台进行联系。到1941年,新闻台已有一个发报
台、两个收报台(一收新华社讯,一收国民党中央社讯)、一个译报组、一个
摇机班,共约30多人。1942年夏,又增设一个收报台,专收南京汪精卫
伪政权的中华社电讯,人员增加到35人,占当时编辑部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强
。解放战争时期,又增加了一部接收苏联塔斯社英文的电台,人员增加到10
0多人。器材设备仍然十分简陋,收报用三管再生式收报机,发报用功率15
瓦的发报机,发电靠一台15瓦的手摇发电机。除《大众日报》外,抗日战争
初期,山东各抗日根据地的报纸,都无收讯设施,国际国内重大新闻靠收音机
收听国民党中央社的消息改编见报。有的报社靠近军队首脑机关,则靠军队电
台抄收电讯稿,如《鲁南时报》靠一一五师和鲁南军区电台抄新华社电讯稿。
胶东《大众报》创刊时,虽千方百计装配了一台简陋收报机,但只能收国民党
中央社的电讯稿。为此,编辑们一面认真选稿,一面在标题上狠下功夫,电讯
稿都保持原“电头”,内容也不改动和删节,标题则揭示出共产党报纸的立场
和观点。当时叫做“国民党的电讯,共产党的标题。”
《大众日报》和有的区党委机关报不仅担负收发电讯的任务,还把抄收的
国民党中央社及其转发的路透社、合众社的电讯,编印成《参考资料》、《大
众电讯》,供当地党政军领导参阅。
全国解放后,报社收讯条件大有改善。《大众日报》、《新民主报》、《
青岛日报》等省市报纸,利用老式模尔斯收报机,手抄无线电码讯号,接收新
华社电讯稿。1955年,《大众日报》将模尔斯人工抄收电码,改为用海尔
模写机自动抄收电码;1956年又改为海尔模写机直接抄收中文模写稿;1
978年开始使用页式模写机,使工作人员从粘贴纸条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
。进入80年代,《大众日报》电台用计算机同北京新华社技术局联网,改用
先进的数据通讯,大大提高了收讯速度和质量,过去模写抄收两千字的稿件要
15分钟,改用高速汉字打印机后只需1分多钟,而且字迹清楚,可用电脑储
存。
全省地市党委机关报,解放初期大都没有收讯设备,靠收新华社记录新闻
。50年代末,有的用上了模写机,以后各地程度不同地更新设备,收讯水平
不断提高。到1990年,《青岛日报》、《烟台日报》、《淄博日报》已用
微电脑代替了模写机,《枣庄日报》使用卫星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