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4&rec=1&run=13

山东近代报纸是伴随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而产生和发展变化的。
晚清时期,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的同时,在思想文化上
也积极进行渗透,办报纸就是他们推行殖民主义的重要手段之一。1894年
,德商在烟台创办英文报纸《芝罘快邮》。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又
在青岛创办德文报纸《德国亚细亚报》。此后,日本人也在济南、青岛、烟台
等地出版了日文报纸和中文报纸。
为清朝封建统治服务而出版的第一份官报,是1903年由山东巡抚周馥
创办的《济南汇报》。之后,又有《简报》、《济南日报》、《山东官报》等
相继创刊。由于官报不能“议论政事”、“臧否人物”、“直言时事”、“申
明主见”,只能起到一点传递信息的作用,因而社会影响不大。晚清时期,山
东先后出版的报纸有20多家。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山东近代报业发展注入生机。190
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广东革命党人、兴中会会员朱淇在青岛创办《胶州
报》,开中国人在山东办报之先河,对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起了一定的启蒙
作用。
辛亥革命时期,民主自由、言论开放成为时尚,各派政治势力竞相兴办报
纸。同盟会以至国民党、共和党、诚社、民治社、安福系等各党派报纸以及各
种民营报纸先后创刊。日本、英国为扩大在山东的侵略势力,也在济南、烟台
、青岛等地出版了多家报纸。由于各报政治背景不同,办报宗旨各异,表现出
的政治倾向和社会影响也大不一样。一些由同盟会员和进步文化人士办的报纸
,如刘丙锡在济南创办的《白话报》(1906年)、王讷和赵心如创办的《
齐鲁民报》及其前身《齐鲁公报》(1911年)、同盟会烟台支部陈命官和
丁训初等人合办的《渤海日报》(1906年)积极鼓吹革命,旗帜鲜明,仗
义执言,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倒行逆施文诛笔伐,对学生和人民群众的爱
国斗争热情支持。而安福系的报纸《昌言报》,则站在亲日卖国的立场上,屡
发谬论,诋毁学生运动,被示威群众捣毁。日本文化特务丰田孤寒创办的中文
报纸《济南日报》(1916年),豢养汉奸,收集情报,出售毒品,成了藏
污纳垢之地。
“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了山东报业史新的一页,山东报纸事业有了较大
发展。其中有重大影响的是无产阶级报刊《山东劳动周刊》的诞生。该刊在共
产党人、社长王尽美和总编辑王翔千主持下,大量报道了各地组织起来的工人
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中外资本家及其走狗的英勇斗争,揭露了帝国主义、
封建军阀和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与压榨,号召工人阶级团结起来,为争取
解放而斗争。《山东劳动周刊》的诞生,标志着山东工人阶级开始成为一支独
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此后,一批由共产党地方组织和共产党人创办的
无产阶级报刊先后在全省各地出版。据不完全统计,从1920年至1937
年“七七”事变前夕,这类报刊就有40多家。其中,既有中国共产党山东省
委创办的《山东红旗》、《红旗》等,也有济南、青岛、烟台、寿光、昌邑、
梁山等地方党组织创办的报刊。这些报刊如黑夜火种,给人民群众以启示、希
望和力量。与此同时,一些进步团体和爱国民主人士创办的报刊,在共产党的
影响和推动下,也成了强有力的舆论宣传阵地,通过各种方式,传播民主、爱
国思想,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然而,山东近代革命和进步报业的发展却历经坎坷、艰难和曲折。前有晚
清封建王朝和帝国主义的摧残迫害,后又受到国民党政府从1927年开始的
长达十年白色恐怖的血腥镇压。不仅共产党和革命社会团体的报刊被严禁、取
缔、转入地下,而且一些进步人士和中间势力的报刊也屡遭查封。许多报人因
不堪压迫而纷纷出走,有的更惨遭杀害和监禁。如《青岛公民报》主笔胡信之
,即因主持正义,宣传真理,敢于揭露邪恶,抨击时弊,公开在报纸上支持学
生、工人反帝爱国运动,于1925年7月29日,被山东军务督办张宗昌杀
害。这一时期,因秘密出版发行革命报刊、坚持反帝爱国斗争而遭杀害和被折
磨致死的共产党人、爱国仁人志士难以计数。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
山东各地只有为数寥寥的20多家被国民党当局严密控制的报纸在出版,平均
期销售量不过两三千份,有的只有几百份。
山东报业的真正发展,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七七”事变后,济
南、青岛和津浦、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相继失守。原国民党当局控制的报纸除少
数内迁外,大部分停刊。在共产党创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一大批宣传抗日救
亡的报纸却应运而生。1937年10月,鲁西《抗战日报》在聊城率先创刊
,成为在敌人后方最早出现的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报纸。1938年8月,由
中国共产党胶东区委创办的《大众报》,在黄县创刊。在此期间,昌邑、诸城
、梁山、寿光、东平、济宁、蓬莱、掖县、沂水、莱芜、菏泽、陵县、宁津、
桓台、曹县、临清等地,也都先后出版了小型油印报纸。这些报纸,在各自地
区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抗日救国政治主张,宣传发动群众抗日,揭露
和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并为推动各地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民主根据
地的建设做出贡献。
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为适应山东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19
39年1月1日《大众日报》在沂水县王庄创刊。《大众日报》的诞生,开创
了山东现代报业史的新纪元,受到了人民的热烈拥护和爱戴。不到两个月的时
间,就由开始期发行1000多份激增到6000多份,后来又很快增加到两
万多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报纸,从30年代到40年代,一直
是山东现代报业的中流砥柱,在全省广大地区形成了多层次和多类型的报纸宣
传网。既有指导全省的综合性《大众日报》和区、地、县各级地方报纸,又有
军队和群众团体办的专门对象报纸,还有画报和以农民群众为对象的通俗化报
纸。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胶东区的《大众报》、《群力报》,鲁中区的《鲁中大
众》、《泰山时报》、《沂蒙导报》,鲁南区的《鲁南时报》,滨海区的《滨
海农村》报,渤海区的《烽火报》、《群众报》、《渤海日报》,湖西区的《
湖西日报》,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的《战士报》,山东纵队(后改为鲁中军
区)政治部的《前卫报》,滨海军区的《民兵》报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中,新闻工作者一手持枪,一手握笔,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一往无前
,始终站在斗争最前线。据统计,从1938年至1949年,全省各抗日民
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报业人员,历经大小战斗500余次,有近千人在战斗和
执行各项任务中献出了宝贵生命。广大新闻工作者在斗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
验,一大批有名的编辑、记者、通讯员和报纸经营管理、印刷、发行人才逐渐
成长起来。
解放战争时期,是山东报业发展的兴盛时期。按照中共中央同国民党政府
在重庆谈判中达成的协议,从1945年冬开始,原华中解放区一些报社的干
部和印刷工人陆续转移到山东。1946年底,华中《新华日报》与《大众日
报》合并,华东新闻工作者大会师。1945年10月,中共中央华东局成立
,《大众日报》由原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改为华东局机关报,除主要担负
山东全省的宣传报道任务外,同时还兼顾整个华东地区的宣传报道任务。到1
948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和解放区迅速扩大,《大众日报》的
发行量增加到8万余份。胶东、鲁中南、渤海等地区的报纸也有大的发展。

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中共济南市委机关报《新民主报》创刊。这
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第一张大型城市报纸。1949年4月1日,《大
众日报》由益都、临朐农村迁至济南出版,《新民主报》停刊。不久,徐州、
青岛解放,又有《新徐日报》、《青岛日报》相继创刊。
在国民党统治区,抗日战争胜利后,济南、青岛、潍县等城市,国民党党
、政、军和地方实力派利用接收日伪报纸的大批印刷设备和器材竞相创办报刊
,曾一度出现繁荣景象。但好景不长,由于派系倾轧,政治腐败,军事失利,
物价暴涨,经济崩溃,大批报人和印刷工人流离失所,到济南解放前夕,济南
只有国民党控制的《大华日报》、《山东新报》、《华北新闻》、《中报》等
少数几家报纸还在出版。青岛到解放前夕,不得不由8家报社联合出版《青联
报》,以维持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工作重点的转移和大规模
国民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为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好《大众日报》和《
青岛日报》,1950年,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对全省报
纸进行一次大的调整,原胶东、渤海、鲁中南三个行政区的《胶东日报》、《
渤海日报》、《鲁中南报》和徐州市的《新徐日报》停刊,新创办了以农村干
部和农民为主要对象的通俗报纸《农村大众》报,以青年为读者对象的《山东
青年报》。济南、烟台、徐州3个城市和淄博工矿区各出版一张工人报纸。距
离省城较远的临沂、沂水、文登、莱阳4个专区,各出版一张当地农民报纸。
经过调整,全省共办各类报纸28家。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山东报业继承和发扬过去革命战争
年代的传统,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实际,联系群众,从宣传报道
经济建设中学习经济建设工作。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通过各项
宣传报道,发挥了报纸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作用。同时报业队伍
自身也在斗争实践中得到锻炼、改造和提高,党性、思想性、群众性、战斗性
大大加强,成为党委、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和有力助手。这一时期山东报业
的突出成就和主要特色,是大张旗鼓和集中突出地宣传报道全省各地区各行业
涌现出来的一大批具有时代风貌和普遍意义的先进单位、先进人物,满腔热情
地讴歌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力。据统计,从1950年至1966
年“文化大革命”前夕,仅《大众日报》和各地、市报纸,集中突出宣传报道
的先进典型单位和英雄模范人物,就有1万多个。其中许多报道在全国产生了
重大影响。
1957年至1966年是山东报纸事业曲折前进的时期。这一时期,山
东报纸在宣传贯彻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并且取得
一定成绩,特别是在宣传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反对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支
持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影
响,在反右派斗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发表了许多错误、虚假的报
道,违背了新闻必须真实的基本原则。这不仅损害了报纸的威信,更使实际工
作受到严重危害和损失。1960年至1962年,经过两年多的检查、总结
、整顿、学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且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大兴调查研
究之风,才基本上纠正了前几年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使全省报纸宣传工作又
回到了正确轨道。1963年至1966年,随着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方针的贯彻,报纸的宣传工作日趋活跃。
1966年5月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报纸事业受到了严重破坏和摧残
。全省绝大多数报纸被迫停刊,只有《大众日报》和7家地、市报纸尚在出版
。由于领导权被夺,报纸一度成了派性斗争的工具。后来各级党委重新建立,
才逐步改变了这种极不正常的状况。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东省报纸事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
潮同步发展。经过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大力推行改革,加强新闻队伍建设,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报业出现了空前繁荣和迅速发展的局面。到1990年
底,全省经过正式登记注册批准出版的各类报纸已达119家。其中1978
年以后出版的82家。报纸的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合理,已基本上形成了一个
以省、地、市、县党委机关报为主体,大中城市报纸为中心的多种类多层次的
报业新结构。报纸的发行量大量增加,1990年全省各类报纸期发行量已达
1000多万份(包括中央级报纸在山东发行数),有6家报纸对国外发行。
与此同时,山东报业从80年代中期开始,陆续引进激光照排、卫星传版、胶
印等先进技术,结束了报纸印刷“铅与火”的历史。办公、通信、交通条件也
大大改善。
10年改革,山东报业不仅在数量上有很大发展,在报纸质量上也有很大
提高。全省广大新闻工作者,始终坚持共产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
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满腔热情地宣传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社会
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扬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对推动和促进山东
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持续稳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山东报业的发展历史是一部革命斗争史,是一部社会主义建设史。进入9
0年代,山东报业进一步贯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在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将会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