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3&rec=42&run=13

  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是生产广播剧较早的一家电台。50年代初,该台就有
了广播剧的雏型配音故事。到60年代,该台编录的广播剧就有100多部。
其中许多剧目,如《争吵》、《伍嫂子》、《九孔桥边》、《马石山上英雄班
》、《再战孟良崮》等,被许多省、市电台选播。1963年根据同名小说《
战斗的青春》改编录制的广播连续剧,是全国较早的剧目之一。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该台长时间没有制作广播剧,直到1
975年,才生产了一部广播剧《人民的委托》。这部广播剧塑造了一个品德
高尚、热爱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老邮递员的感人形象。播出后,
在城乡听众中引起轰动,纷纷要求重播。1976年,广播剧的生产得到恢复
和发展。1978~1990年,共制作广播剧155部(集),编导录制的
广播剧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教育,宣传新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如,根
据模范共青团员张海迪事迹编写录制的广播剧《张海迪》,以当代的雷锋朱伯
儒的真人真事为基础,编写录制的3集广播剧《朱伯儒的故事》等。其中,反
映石油工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9集广播连续剧《奉献》,1990年在首
届全国“蜀秀杯”广播剧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2、积极运用广播剧这一艺术形式,为城乡经济体制改革服务,为改革者
大唱赞歌。这一时期,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先后编导录制了反映改革的广播剧《
厂长夫人》、《扑克牌传奇》、《仅仅是第一步》、《石翠小传》等。这些广
播剧,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条战线上大胆创新、勇于开拓的改革者的精神风
貌。其中,广播剧《马承良小传》,1987年荣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
广播剧展播评比优秀剧目一等奖。
  3、努力生产少年儿童广播剧。这一时期,编导录制的少年儿童广播剧有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失去祖国的孩子》,富有儿童情趣的《小尾巴》、《小
青蛙回家》以及童话剧《谁偷了村里的鸡》,童话诗广播剧《小姑娘和大灰狼
》等,均受到儿童的欢迎。
  4、对人物众多、事件复杂的连续剧,也作了尝试。录制了根据路遥的小
说改编的3集连续剧《人生》,颂扬军民携手共建文明街道的5集连续剧《杏
花春雨》,根据有关史料编录的4集连续剧《唐赛儿》等。
  5、试录了广播剧的新品种戏曲广播剧。这种新的形式,在保持戏曲原有
的演唱方式和传统欣赏习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广播剧的艺术特色,努力增强听
觉艺术的感染力。由吕剧表演艺术家郎咸芬及李岱江等演播的戏曲广播剧《清
水店》,把戏剧与广播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巧妙和谐地融为一体,得到听众和
专家同行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