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改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3&rec=234&run=13

  到1990年底,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的覆盖率达到86%。
  与此同时,山东省广播事业局加强了中波广播网的技术改造,不断完善中
波发射网。
  (一)采用调频广播,传送广播节目。利用高山发展调频广播,为转播台
提供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信号,改变了收中波信号再用中
波发射质量不高的状况。
  (二)采用中波同步广播技术,组成全省中波同步广播网。由于分散布点
组成中波发射网,山东人民广播电台一套节目就占用了17个频率。这样中波
频段同频、邻频之间相互干扰严重,不但影响了中波广播质量,也限制了中波
广播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央广播事业局的支持和帮助下,山东省从1973年
到1976年进行了中波同步广播中间试验,先后装制14套同步广播设备,
进行11次不同类型的试验,占有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取得了用三个频率组成
一套节目同步广播网的经验,并提出了同步广播参数。1976年5月,中央
广播事业局在潍坊市召开“全国中波频率规划和同步广播鉴定会议”,对同步
广播试验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技术鉴定。1976年8月,中央广播事业局与
国家第四机械工业部在广东韶关市召开“中波同步广播技术交底会”,确定由
哈尔滨广播器材厂和陕西762厂生产中波同步激励器,国家拨款1千万元,
生产300台设备,为全国布网使用。会后,山东省广播事业局的技术人员参
加了产品的研制,并在山东省首先试用,取得经验后,又到外省帮助安装调试
设备。
  按照中央广播事业局的统一部署,1978年11月23日,全省中波广
播网进入同步工作状态。在同步网的运行中,又研究采用中央电视台的行频作
标频,校准中波同步激励器的频率,较之用调频广播传送的18千赫标频更为
稳定可靠。1985年在全省实现利用行频校频,1989年龙口转播台又将
原来的机械校频方式,改为电子校频方式,提高了校频精度和可靠性。198
6年广播电影电视部在枣庄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同步广播整网会议上,山东省介
绍了10多年来,对同步广播激励器不断改进,加强对同步效果的监测和管理
的经验。
  (三)采用逻辑控制和计算机自动监测、控制发射机,减轻了值班人员的
劳动强度,保证了安全优质播出。1975~1978年,省广播事业局无线
处科研所进行“中波小功率发射台自动化”的研究,研制了监控设备,达到中
波发射机房无人值班、有人留守的要求,应用于张店转播台。1979年由中
央广播事业局组织鉴定,在全国推广应用。
  1980年以后,潍坊广播器材厂根据以上成果生产了“数字时序监控装
置”,采用CMOS集成电路,运行稳定可靠。山东省大部分中波台都配备了
这种设备,使用情况良好。1986年以后又有枣庄、济南、潍坊、荣成、烟
台、龙口等台与有关部门配合,共同研究采用微机实现对发射机的监测和控制

  (四)采用音频处理器,提高平均调幅度。1987年以后,青岛的13
5台和济南的612台进口美国的音频处理器,代替原来的限制放大器,提高
了中波发射机的平均调幅度,改善了收听效果。同时,也有一些台采用国产的
同类设备,用于转播,但效果不如135台和612台好。
  (五)采用计算机技术,自动测试发射机技术指标。青岛135台从19
85年开始研究BIT—2型调幅广播发射机技术指标自动测试仪,1988
年通过技术鉴定。该测试仪具有测量精度高、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能手动
、自动和遥控测量,测量结果可显示打印和传送等优点,可以取代传统的测量
立柜。
  (六)山东人民广播电台612发射台更新200千瓦屏调机和更新高压
配电系统。612台原用的150千瓦自动屏调发射机,1958~1985
年运行近30年,设备已陈旧,技术指标低,而且不稳定,原来的高压电源的
变配电系统也已老化。为此,于1986年更新为200千瓦屏调机,198
9年又更新了高压配电系统。这两项工程都是由612台的技术人员自己完成
的,经过工程验收,质量优良,达到了机器的原定指标。
  (七)成立天线队,架设和维修天线。为适应中波覆盖网建设的需要,1
975年省广播事业局成立天线组,归省广播事业局技术处领导,当时有5人
,改称天线队后,增加到15人。天线队为全省中波广播网架设、维修天线和
铺设地网。1962~1967年,共架设45米高的木杆拉线式天线84棵
。从1971年开始,又将全省各中波台的木杆天线更换为76米高的钢结构
轻型拉线塔,至1978年共更换和新架铁塔72座。天线队从成立到198
3年撤销,20多年来,坚持在高空作业,不畏险阻,安全圆满地完成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