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电视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3&rec=137&run=13

  山东电视台的电视剧创作,始于70年代末期。当时,由于电视事业的迅
速发展和电子工业的兴起,电视接收机急剧增长,电视观众越来越多,因而电
视与电影、戏剧争夺观众的矛盾日益突出。电视台因形势所迫,不得不自力更
生录制电视剧。1978年,山东电视台录制的以反映邮递员工作为内容的话
剧加工剧目《人民的委托》,是山东生产的第一部电视剧。这部电视剧外景是
用摄影机拍的胶片,内景是用刚刚购进的上海产黑白录像机录制的。
  1979年夏,山东电视台用摄影机拍摄了反映当代农民新道德新风尚的
电视短剧《考嫂子》;秋季录制了第一部彩色电视剧《在旋涡中》,还录制了
儿童电视剧《谁最能》。
  1980年共录制5部电视剧,即电视剧《选才》、《美丽姑娘》、《智
闯威海卫》、《家乡红叶》,电视报道剧《志者之恋》。这些电视剧都取材于
现实生活,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歌颂了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纯朴
、真实的艺术风格。
  为加强电视剧的生产,1981年5月,成立山东广播电视艺术团。此后
,山东电视台拍摄电视剧的任务,由电视台文艺部转交山东广播电视艺术团承
担。
  山东省广播电视艺术团组建初期,山东省广播事业局党组根据党的文艺方
针、政策,对电视剧创作的指导思想作了明确规定。指出:“电视剧的主要功
能是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前提下,通过塑造光彩照人的现实和历
史的典型形象,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斗志和建设四化的
热情,并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与追求。” 山东广播电视艺术团根据这一指导
思想,在剧本的选取上,坚持立足本省,面向全国,强调要有强烈的时代感、
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高尚的民族气节。
  在艺术团成立之前,山东省广播事业局的领导就决定把古典历史名著《水
浒》搬上屏幕。1980年夏,《武松》一剧在济南大明湖外景地开拍。艺术
团成立之后,《武松》的拍摄工作加快进行。
  《武松》全剧共分8集,1982年完成前3集。1983年春节期间,
中央电视台安排在黄金时间播出《武松》的前3集,在社会上产生了轰动效应
。之后,全国各省、市电视台纷纷播出。
  《武松》播出后,山东广播电视艺术团组建阵容强大的《水浒》剧组,完
成了《鲁智深》、《林冲》、《顾大嫂》等《水浒》系列剧的拍摄。
  1983年初,又将长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改编成电视剧。该剧播出
后,又一次在全国引起轰动。
  继《高山下的花环》之后,山东电视台又拍摄了反映北大荒知识青年情怀
的电视连续剧《今夜有暴风雪》。
  《武松》、《高山下的花环》、《今夜有暴风雪》3部电视连续剧,在1
982~1984年连续3年的电视剧“金鹰奖”和“飞天奖”的评奖中,分
别获得优秀电视连续剧一等奖,从而取得电视连续剧创作“三连冠”的荣誉称
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对山东电视台和各剧组有关人员分别给予奖励和表彰,并
给山东电视台集体记大功一次,授予奖旗一面,发奖金5万元。
  电视连续剧“三连冠”成绩的取得,开创了山东电视剧创作的新局面。1
986年11月,山东电影洗印厂、山东电影制片厂划归省广播电视厅领导。
为发展影视事业,成立了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山东广播电视艺术团划归
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领导。1985~1987年先后创作摄制了《汾城
的小屋》、《中队的秘密》、《生意人》、《刘连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等电视剧。其间还完成了40集电视连续剧《水浒》全剧的汇编任务。
  1988年以后,又先后创作摄制了《白色山岗》、《搭铺》、《重返沂
蒙山》、《鲜卑骄子》、《一个叫姚金兰的人》、《夫妻井》、《盛族》等电
视剧。
  随着山东电视事业的发展,电视剧的制作能力逐步增强。1990年,山
东广播电视艺术团拥有两个摄影棚,一个录音间,制片队伍发展到50多人,
同时可承担3~4部电视剧的摄制任务,每年可生产30多部(集)电视剧。
自1978年拍第一部电视剧《人民的委托》起,到1990年为止,山东电
视台和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共摄制电视连续剧、电视单本剧、戏曲电视剧
98部414集。另外,还译制了部分国外电视剧。
  1990年4月,16集大型电视连续剧《孔子》,经过3年的筹备之后
,正式开拍,到年底前期拍摄任务完成。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对拍好《孔子
》十分重视,为保证《孔子》拍摄的质量,成立了领导小组,邀请8位专家担
任《孔子》剧本的咨询顾问,并及时帮助解决拍摄中的实际困难。
  在拍摄《孔子》的同时,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还为拍摄《管子》、《
孙子》等大型电视连续剧作了大量的策划和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