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文艺节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3&rec=136&run=13

  1960年电视实验播出时期和1969年电视恢复播出初期,山东电视
台的文艺节目主要靠电影公司提供影片。其他文艺形式如戏剧、曲艺等有时也
播放一些,但数量很少,制作也很简单,在整个文艺节目中占的比重很小。那
时,没有专职的文艺编导,文艺节目的编导制作,大都是临时指定记者或编辑
完成。
  1970~1975年,为山东电视文艺的直播阶段。
  1970年2月,山东电视台配备了一名专职文艺编辑,负责开办文艺节
目。由于播出条件十分简陋,摄像、放映和伴音设备都挤在一个演播室里,许
多工作环节都是由导演打手势指挥。值班导演大都由文艺编辑兼任,导演除负
责编导自办节目以外,还负责整个播出节目的串联和指挥,工作头绪多,任务
重,节奏变化快,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电视导演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
娴熟的调机、切换操作技能,才能保证节目安全播出。
  当时,山东电视台自办的文艺节目,大都直接配合中共山东省委的政治任
务和中心工作。如根据《大众日报》刊登的介绍杨柳雪大队的通讯,拍摄了电
视故事片《英雄人物谱》;配合革命历史传统教育,播出了《革命历史民歌演
唱》等。凡遇重大节日,都配合播出电视文艺节目,如配合“六一”国际儿童
节的宣传,直播过济南市红小兵剧团表演的少儿歌舞节目;配合“七一”中国
共产党生日的宣传,播出了配乐诗朗诵《党啊,伟大的党》等。
  1977年以前,因演播室狭小(开始50平方米,以后扩大到90平方
米),多是组织一些小型演出节目,如相声、快板、大鼓等。以演出短小精悍
节目为主的济南市曲艺团,成为这个时期电视文艺演出的主力。著名河南坠子
演员郭文秋演唱的歌颂雷锋精神的段子《接姥姥》,宣传“三大纪律、八项注
意”的《赔茶壶》,反映商业新风的《二分钱》等,播出后很受观众欢迎。有
时为了配合重大节日的宣传,或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也组织一些较大规模的
演出节目,如1970年直播的济南市文工团演出的《欢度国庆》文艺晚会,
调集近百名演员参加演出。此外,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山东省歌舞团、山东
省艺术学校、济南市工人文化宫文艺宣传队和济南市少年宫文艺宣传队等文艺
单位,都在电视上演出过不同规模和风格的节目。这个时期的剧场实况转播,
主要是转播舞台演出的“样板戏”,如山东省京剧团演出的《红云岗》、《沙
家浜》、《奇袭白虎团》,济南京剧团演出的《红灯记》,济南军区前卫歌舞
团演出的《红色娘子军》,山东省歌舞团演出的《白毛女》,山东省吕剧团演
出的《杜鹃山》等。所用设备是北京广播器材厂生产的黑白电视转播车。
  这一时期的音乐节目,除经常组织一些文艺单位演出声乐和器乐节目外,
还举办了《乐器介绍》专栏。如《介绍琵琶和它的演奏》、《怎样拉二胡》、
《筝的改革和演奏》等。这些节目既具有欣赏性和知识性,又具有技术辅导价
值,深受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1975年,设立《歌曲推荐》栏目,每次20分钟。这个栏目由演员向
观众介绍歌曲主题、歌词意义、曲调特点、演唱方法等,并示范演唱或简单教
唱,如杨松山教唱的《老汉我今年五十七》,刘惠茹演唱的《请到俺生产大队
来》,赵兴泉演唱的《井岗山精神代代传》等,播出后反响较大。
  1975年,山东电视台购进第一部上海产LX—Ⅲ黑白录像机,翌年开
始使用。此后,山东电视台的文艺节目开始由现场直播向录像播出转变。
  1977年7月,山东电视台面积为600平方米的大演播室建成并投入
使用,为室内录制文艺节目提供了条件。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文艺园地
百花齐放,大批群众喜爱的戏剧、歌舞、曲艺等文艺节目纷纷上演,使电视文
艺节目源不断扩展。这时,编辑录制了大批文艺节目,较有影响的有筝独奏《
草原英雄小姊妹》和《渔舟唱晚》,女声组歌《大寨半边天》等。同时还用黑
白录像机录制了山东电视台建台以来的第一部加工戏柳子戏《三回船》,播出
效果较好。
  1979年,山东电视台订购的彩色录像设备和彩色转播车相继到货,节
目录制条件有了根本的改善。根据同年8月全国电视节目会议提出的“电视要
走自己的路,大搞自办节目”的方针,文艺编导利用彩色转播设备,在大演播
室里按照电视特点搭景和艺术加工,录制了第一个彩色加工音乐节目《党的女
儿张志新》。此后,录制了大量舞台节目,其中戏剧节目居多。传统剧目有京
剧《凤还巢》、《空城计》,吕剧《小姑贤》,豫剧《西厢记》,柳子戏《孙
安动本》,越剧《胭脂》,五音戏《亲家婆顶嘴》,歌剧《货郎与小姐》等。
现代题材的剧目有京剧《就是他》,话剧《壮丽的青春》等。另外还录制了《
香港歌星蒋丽萍演唱会》、《为残疾人义演综合晚会》以及山东省杂技团、济
南杂技团出国前汇报演出的节目等,丰富了荧屏,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为庆祝建国30周年,山东电视台先后录制了电视音乐片《根深叶茂花更
红》和电视艺术片《仙鹤舞》,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庆祝建国30周
年文艺节目大联播。之后,又录制了现代戏《白莲花》、《沉浮》,并采取前
期录音、室内搭景、多机切换与单机拍摄相结合的方法,录制了戏曲艺术片《
相女婿》和《墙头记》。
  1980年,山东电视台为挖掘全省优秀剧目,首次将彩色转播车开往各
地,录制地方剧团演出的戏剧。到1985年止,先后8次出车到潍坊、烟台
、淄博等地,录制吕剧、茂腔、五音戏、柳琴、山东梆子、莱芜梆子和话剧等
近40出戏。
  这时期,音乐节目在创作方面,也作了一些新的探索。如展现胶东大地美
好风光的电视音乐片《青岛,青春的岛》,首次采取先期录音,让演员在实景
中演唱的方法录制合成。电视文学节目主要指电视报告文学、电视小品和电视
小说。同其他文艺形式相比,这类节目播出的时间比较晚。1983年5月,
山东电视台文艺专题部设文学组,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创作了《盲厨师》、《如
此教子》、《人情》等电视小品。这是电视文学节目的开端。以后文学组撤销
,但电视文学节目的生产没有停止。1984年9月建立文艺部,文艺编辑的
力量大大增强,电视文学创作有了新的发展。这期间拍摄完成了歌颂平凡人物
的文学节目《草叶篇》,录制了电视散文《依依故园情》。1990年录制的
文学节目有文化专题片《来自乡土的报告》、《三千里路情与歌》和大型系列
片《文化人物》中的《臧克家》等。其中反映文艺老战士重返沂蒙山区演出的
电视报告文学《三千里路情与歌》,获星光奖一等奖。
  电视文艺节目向栏目化发展,是电视文艺宣传的一大改进和提高。
  1981年5月设立的《屏幕歌声》,是山东电视台在文艺节目中开辟的
第一个固定性栏目,每周播出1次,主要介绍群众喜爱的中外歌曲。1985
年3月,《屏幕歌声》改为《屏幕歌舞》,重点介绍本省创作的歌舞作品,播
出次数由每周1次增加到3次。鉴于其他文艺节目中大量播出歌舞节目,19
88年3月《屏幕歌舞》停办。
  继《屏幕歌舞》之后,文艺节目中开辟的其他固定性栏目还有:1984
年创办《星期日文艺》,1985年开设《戏剧爱好者》和《音乐生活》,1
988年新辟《荧屏剧场》。《戏剧爱好者》和《荧屏剧场》,主要服务对象
是中老年观众;《星期日文艺》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青年,兼顾其他层次的观众
;《音乐生活》的主要对象是具有较高文化知识水平的观众。这些栏目的节目
源,有的以自办为主,有的则以汇编为主。
  1979年以后,每逢国庆、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山东电视台都要举
办大型综合文艺晚会。这种晚会把戏曲、音乐、歌舞、杂技、小品等多种文艺
形式融为一体,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雅俗共赏,很受观众欢迎。1989年
在庆祝建国40周年的宣传中,文艺节目播出量大,万花纷呈,形成了一定的
声势和规模。其重点节目有,综合文艺晚会《山东人》,文化专题片《沂蒙交
响诗——赤诚》、《中国歌曲电视汇串》、《山东省庆祝建国40周年文艺晚
会节目选播》和《全省电视台国庆文艺节目展播》。另外,还有配合国庆宣传
的少儿文艺和电视剧展播。
  1984年以后,每年的春节文艺晚会都是由省广播电视厅、山东电视台
的领导人负责,组织专门班子,精心策划,精心制作。1985~1988年
录制的4台春节晚会节目《万象更新》、《龙腾虎跃》、《欢天喜地》和《龙
飞凤舞》,连续4年在全国春节文艺晚会节目评比中获奖。1985年的《万
象更新》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评价。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在
写给山东电视台的信中说:“看了你们这些节目,使人感到亲切、健康。你们
心里有群众,有民族的自尊心”。
  为使春节文艺晚会在艺术上有所突破和创新,1990年,山东电视台与
华东地区其他5省1市的电视台联合举办春节电视联欢晚会,荟萃华东文艺的
精华,让观众在一台晚会节目里能看到7家电视台精选的文艺节目。这次合作
,为兄弟省、市电视台间开展电视文艺的“横向联合”创出了新路。这一年,
华东7家电视台还共同举办了《青春歌手大奖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合
作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山东电视台在文艺宣传中,十分注意发现和培养文艺人才。1985年以
后,先后组织过《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全省中青年京剧汇演》、《八大
名丑评选》、《全国相声邀请赛》、《全国山东快书幽默小段电视邀请赛》等
大型比赛,繁荣和发展了电视文艺,为发现和培养电视文艺人才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山东电视台还根据中共山东省委提出的“振兴山东歌舞”的要求,
从1985年3月开始,在《屏幕歌舞》栏目里,优先安排山东作者创作和山
东演员演唱的节目,为培养歌舞人才提供了阵地。
  1990年,山东电视台共编制文艺节目5648分钟,其中自制节目2
772分52秒,汇编节目2911分8秒。